储金霞是芜湖铁画的第五代传人,从事铁画创作近50年,虽历经风雨却矢志不渝,以传承铁画技艺为己任。储金霞1945年生于安徽芜湖。15岁随父储炎庆(当时我国唯一会做铁画的人)学做铁画,1986年担任铁画车间主任,并组织亚运会熊猫“盼盼”铁画礼品的生产。1990年,担任铁画研究所副所长,后任所长,从事铁画产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荣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07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铁匠艺人和铁画
储金霞出生在一个铁画世家,父亲储炎庆是安徽芜湖一名德高望重的铁匠艺人,是上世纪50年代唯一会制作铁画的艺匠。
储金霞从小就在铁匠铺里跑来跑去,摔跤、碰破头是常有的事。铁,成了她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期间,她目睹了一块块不起眼的铁在父亲手中神奇地变为一朵朵美丽的花。
“铁画虽然神奇而美丽,但制作的过程十分繁琐,又十分精细。”储金霞说,铁画的材料大都是一些毫无光泽的铁块,300多年来,铁画艺人们以锤为笔,将铁块敲出大致的形状,再精雕细琢,一锤一锤细细地修整成形,再用剪刀剪出一些修饰物,还要进行焊接和喷漆,这样一道道工序下来,一幅铁画才算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会功亏一篑。
一片片火花,一声声叮当。1959年,15岁的储金霞走上了铁画锻造之路。随着铁锤的举起落下、伤痕的日积月累,储金霞的铁画技艺得到迅速进步。她说,学铁画的人,谁都要经历一个艰辛过程,否则不可能学到真功夫。她对后来跟她学画的女儿也这样说。
让铁具文采有精神
储金霞痴迷于铁画创作,既擅锻造鸿篇巨制,又能细做精美珍品。她创作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不仅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而且显得古朴典雅,意境深远。其中“鸡趣图”、“蔡文姬”、“咏莲图”、“群马图”等作品,赋予顽铁以艺术生命,成为铁画精品。
上世纪中期,储炎庆老人先后参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巨幅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沁园春·雪”等六大件作品的研制和创作。
储金霞说,参加“迎客松”的制作,她从松针开始做起,拿着真的松针对照着做。整个“迎客松”密密麻麻几万根松针,各具形态。“别小看这个小松针,在画家手中可能只需要轻轻一笔,在我们这里,几锤都不一定行,我们讲究锤锤不相同,锤锤见功夫。”
认真加女性的细腻,让储金霞的铁画制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储金霞制作铁画十分讲究工与艺的结合,物与文的结合,“这才能使钢铁具有文采,具有精神。”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她特别创新使用了淬火、叠锻技艺,大大丰富了铁画的创作手法。她在传统黑白铁画的工艺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将国画“墨分五色技法(浓、淡、干、湿、焦)”创造性地运用到铁画制作中,提高了铁画层次感。
储金霞虽已过花甲,但精力异常旺盛,她说,每天沉浸在铁画美的享受中,是铁画为她的生命注入了无穷的活力,铁画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对父亲对铁画传承和发扬的那种期盼,她有了更多的心灵呼应。
为了传承下了海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芜湖工艺美术厂走向衰落,深得铁画精髓的老艺人屈指可数,社会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铁画作坊,一些铁画粗制滥造,真假难辨鱼龙混杂,芜湖铁画走向了低迷。储金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深知,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铁画技艺传承至今实属不易,自己不能成为芜湖铁画绝艺的“守望者”。2002年,储金霞毅然办理了退休手续,创立芜湖储氏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她租下一栋楼房作为厂房,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她抓生产、搞管理、跑市场、带徒弟。她最大的愿望是,不仅要将铁画这门传统工艺在自己的手上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
经过几年的打拼,储氏铁画如今已成为芜湖铁画行业的领军企业,深受市场青睐。2005年,芜湖铁画跻身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储金霞感到莫大的欣慰。2006年底,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储金霞荣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刘春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