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傲立尘间 意趣天外
——著名画家张静和她的画作

  张静在作画。
  梅红映铁血·骨坚证军魂

  张静1962年出生于河南济源市, 现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祥和文化基金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清源阁画院执行院长,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前不久,张静收到了中国国家画院高级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书,即将成为花鸟画家詹庚西的弟子。30年了,她一直梦想着能进入美术学院求学深造,总因为家贫、年龄、文化课差几分等原因,一次次与梦想失之交臂。但她百折不挠,坚持自学,终于成为了著名画家。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人生接近半百的她实现了少女时的梦想。几十年来,她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磨难,也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而今她把这一切都已视为寻常,唯有对艺术的追求仍一如往昔,从未有懈怠。

  劲拔不阿的梅之骨

  数十年来,张静先开车,后从政,再进京,无论世事怎样变化,生命之旅如何坎坷,但对于绘画技艺的求索却专心致志,一如当初。几十年的漫长岁月,她始终坚定地按照自己选定的路前行,不论是春风得意,还是寒夜孤独;不论是鲜花着锦,还是处境堪忧。就像当年她做司机开货车时一样,穿越一次次困厄艰险,直至抵达既定的目的。张静笔下的梅,凸显了大地的沉稳,强调了存在的根基,尤其强调了苦难的不可或缺:人是不能不吃一点苦的,而且不能没有历险,不能像瓶子里的花一样娇贵柔弱,而应该经历艰辛,成就风雨洗礼后的壮美。从这里人们理解了张静一个靠顽强追求圆梦的女性在成功时节所展现的不同凡响。

  昂扬向上的梅之势

  根是生长的基础,是挺立与不阿的支撑。张静的梅有着如此坚定不移的根不仅得益于武僧马步的稳当,也不仅体现了她对于生物原则的领悟,而且在于她对于大地深处的生命热力的清晰感受和苦难况味的沉重体验。稳,雄,砸,实,构成张静画作的梅根的基本状貌。她不像有的画家将梅的根隐设在想象的逻辑上。张静的梅首先是作为基础和起点的根,而后才是与梅根相映成趣的花的艳丽与秀美。

  这些心血都体现在她的画作中。张静笔下的梅,其根,从来都是紧抓着大地;其枝干,始终是昂扬向上、刺向冰结的天宇;其花朵,热烈而丰盈。这一切,正是她智慧和胸襟之所在。花就是生长在根之上、干之端,根与干为她提供了足够消停的栖居之地,因而她的花可以凌空绽放沁香入骨。透过她的梅花,人们看到的是与热烈同在的妩媚和艳丽,时时新颖,处处春光,严整浩瀚,美丽奔放。

  绚烂明媚的梅之意

  张静有两幅梅月图,她认为这不是她最得意的作品,事实上恰恰相反。笔者在感慨她的意境的古雅美婉的同时,也感受到张静心灵深处那份深切的情愫。那是一轮朦胧的晚月,月亮下面是一枝迥异于铁骨红梅的绿梅,正是“人约黄昏后”的意境。看她的墨梅:晶莹剔透中有一份蒙眬而雅致的妩媚。那些烧制到瓷器上的精致之作,那些游逸着古典畅想的美人图(貂婵拜月和太真出浴),也都冰清玉洁。作为女人的张静,对于女人立世的深切体验和对于存在本质的深刻领悟都投射到了她的作品上。她的两幅画作《卿卿我我》和《这一家子》,充分反映出天伦之乐和人性亲和。张静的成功,正是凭着铁骨红梅般的顽强与执著。

(安南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