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1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建设一流企业应对“市场魔方”

于璐娜 陆璐

  编者按:

  供销合作社创新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强社之路》今天开篇了。我们衷心希望,这组反映全国各地供销合作社创新发展思路,推进供销合作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系列报道,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为推动各地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供一些启迪。

  此次调研行的第一站我们选在了浙江,这似乎也是一种思维惯式。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每年都要接待大量前来交流学习的各地供销合作社,但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考察之后却又说“学不了”。

  作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典型代表,浙江在各方面工作上的确很容易成为一种标杆,浙江供销合作社系统近些年也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然而,这种标杆意义并不完全来自于各种经济指标,而在于浙江代表了这些发达省份无论在思想观念上、思维方式上,还是体制机制上、工作方法上,与中西部地区程度不同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渗透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直接影响到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到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我们的学习借鉴,不一定是模仿,而是了解这种差异,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领导方法,健全完善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力的工作手段和体制机制,必定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的调研行也正是基于这种差异和特色。当前,越来越多的供销合作社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形成了诸多符合本地实际又具有开创性的发展举措,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的这组系列报道,正是要为读者呈现这些供销合作社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揭示他们发展路径中那些共性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使他们的创新成果成为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好立方’集装箱超市现象,适应农民消费的特点,不断调整优化经营业态、管理方式和商品结构。”今年年初,时任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史济锡在省社六届九次理事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特别提到了一个民营企业在农村市场用集装箱变身超市便利店的发展模式。

  在浙江,民营企业所创造的任何一种业态或经营模式都不能小觑。因为,这些小小的创举一不留神就会创造经济奇迹。令浙江省社关注的“好立方”,正是由一个在农村零售市场完全是新手、做包装业务起家的民营企业浙江南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创造的。从2009年开始,这家公司在浙江海宁将一批集装箱经过改装,摇身一变成为超市便利店,安身在村镇的闲置空地,统一的橘黄色的外壳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被称为“好立方”。不到两年,300多家这样的集装箱超市便利店已经在浙江省内众多农村安营扎寨,为周边村民提供便利服务。

  “好立方”对在农村流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供销合作社的挑战,正是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所处经济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每一寸土地都有铜板在跳动,每一根发丝都有商业思维在跃动”的省份,商业机遇稍瞬即逝,不建立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快速反应的经营机制和体制,就可能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永远处于“食物链”的底端。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浙江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在发展社有企业方面都练就了一套“真经”。

      产权改革 “零逆转”变可能

      在浙江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中,既有像杭州市社、台州市社这样完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供销合作社,也有像上虞市社这样以集体经营为主的“原生态”供销合作社。虽然体制上不同,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部分供销合作社在发展社有企业时都形成了权责明确、决策科学、监督有效的治理结构,理顺了社企关系,激发了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近些年,浙江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加强对涉农骨干企业的控制力,以及参股、相对控股等多种合作形式,推动了优势资源进一步集中、社有资本进一步优化,使一些在改制中损失了大量资产的供销合作社又羽翼丰满起来。

      台州市供销合作社原本只是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在台州设的办事处,本级资产本就薄弱,2001年经过改制之后,所剩资产更是少之又少。台州的优势在于其民营经济的发达,台州市社主任吴为民提出,台州市社要在台州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就要因地制宜,借力发展本级经济。10年来,台州市社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结合台州实际,寻求与民营资本的结合,以转换企业产权制度为切入点,相继创办了7家混合所有制的参控股企业。其中浙江台州农资有限公司出资1551万元,占51.7%;台州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出资1200万元,占30%;台州供销华联仓储中心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占50%;江苏天成纸业有限公司出资600万元,占20%;浙江新田园农资股份公司出资750万元,占25%;台州农产品集配中心有限公司出资90万元,占30%;浙江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出资21.6万元,占20%。这几大企业齐头并进,在台州市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龙头作用,各企业抓住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一轮机遇,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台州市社全系统实现总经营收入53.23亿元,实现汇总利润2869万元,连续8年保持盈利;其中市本级实现总经营收入13.63亿元,实现汇总利润1550万元。截至2011年6月底,全系统资产总额10.38亿元,同比9.18亿元,增13%。

      借力借智  联合发展

      记者在杭州市社采访时,恰逢他们召开全市供销合作社年中总结与经济形势分析会。会上每位市县供销合作社主任的发言都闪耀着商业智慧的光芒,参与旧城改造、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进军各类高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越做越大、越做越顺,产业前景也越来越明朗。经营创新已成为增强浙江供销合作社系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最有效途径。一批改革滞后、实力较弱的供销合作社在全系统联合发展的带动下把握住了市场机遇,形成了后发优势。

      以杭州市余杭区供销合作社为例,该社在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中实力并不强,但去年以来却紧紧把握住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参与到总投资达2亿元的杭州(国际)园艺中心项目建设中。项目以建设设施农业为基础,规划为四大区域:花卉产销区、低碳生态休闲区、科研科普教育综合服务展示区、高科技园艺资材商贸物流区。项目由杭州市社直属企业杭州中汇实业投资公司与余杭区社的供销控股集团公司联合民营企业杭州绿港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成后将增加就业岗位2000余人,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这样的项目规模是余杭区社和原来从事花卉生意的民营企业想都不敢想的,然后通过杭州市社与区政府的积极沟通,项目得以顺利的开展,已完成流转农用地1000亩。系统上下的联合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此后,在杭州市社的支持下,余杭区社又先后争取到瓶窑镇旧城改造、双溪集镇改造提升两个项目。

      杭州各市县供销合作社主任说,我们县级社近几年能够进入快速稳健的发展阶段,这得益于杭州市社的“发动机”和“龙头”作用。富阳市供销合作社主任杨承华说起市社给予的一臂之力,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年为了参与旧城改造,我们需要一批启动资金,壮了壮胆子向杭州市社提出借500万元,结果当天下午市社就来电话问,3000万元到账了吗?”杨承华说,市社的鼎力相助使他们抓住了诸多机遇。如今,富阳市社也从资产经营进入了资本运作的阶段,今年他们成立了为农服务投资公司,将对各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引导社有企业科学投资,走上稳健发展的道路。

      看到各县级供销合作社逐步找到了良性发展的路子,杭州市社主任樊国强颇为欣慰,他认为自己对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定位是正确的。上世纪90年代初,整个杭州市社外债3亿多、员工1万多、社企全面亏损,系统上下除农资等传统业务外谈不上联合。樊国强一上任就决定必须面向市场,调整市社的定位。他提出,市社必须以城市为中心,开拓新业务,发展工业企业,兼顾传统业务,先发展自我,再谈服务“三农”。 如今来看,定位城市战略是正确的。杭州市社通过股权改革,以产权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大胆进军房地产、饮料等新领域,率先实现了本级经济的振兴。近年来,樊国强看准了供销合作社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具备的优势,积极推动市社与县级社联手参与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城镇改造项目建设,将市社的经验和资金与县区优质项目连接起来,共同参股注资,利益分摊,全面撬动了县级资源。樊国强说,在全市系统中,市级社是桥头堡,拥有贴近市场等很多优势。所以,市级社应该起到发动机和龙头的作用,但并非过多表现在行政意义上的指导,更主要的是在经济上起到带头作用,与县区供销合作社形成经济利益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灵活的机制,科学的决策方式,以及通过股权合作,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完善产业链、开拓新业务,使浙江省各级供销合作社的社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10年底,全省系统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5家(省部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浙江省农资集团、茶叶集团、杭州合众集团、绍兴县社华通集团、萧山区社万丰集团等企业(集团)已经成为行业或区域的领军企业。2010年,浙江全省社有企业实现利润23亿元,资产总额达到674.7亿元。

      浙江省社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资源资金为基础,项目为依托,产权为纽带,网络为载体,业务为抓手,推进和深化系统联合合作,做大做强社有企业。对企业的改革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建立健全社有资产、社有企业管理、运营、监督体制,推进社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普遍建立“社有资产经营公司”、“社有资产管理中心”等社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社有资产的投资、运营职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规划还提出,到“十二五”末,要在农资、塑化、汽车、再生资源和服装及进出口等业务板块培育形成百亿元以上的产业,大力培育超百亿元的企业航母。或许这个目标并不遥远。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