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成长期的小企业最需要资金支持,但多数银行对小企业“慎贷、惜贷、惧贷”,导致小企业发展极其艰难。
为缓解小企业贷款难,江苏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先行先试,于2008年初创造性地通过实践摸索出“阳光信贷”模式,从“新鲜出炉”到“精心加工”,再到如今的“深度推进”,“阳光信贷”经过完美的“三级跳”,开拓了一条创新、创业之路,既破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促进了自身业务的长足发展,实现了银企“共赢”。
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阳光信贷”已推广到姜堰市262个行政村,区域覆盖面达到100%;累计评议授信总户数达23311户,核定授信126.7亿元。
阳光调查
让银企信息对称
为了体现办贷流程的“公开、透明”,姜堰农商行邀请分管工业的副镇长、镇企业管理站站长、企业代表、企业所在村村干部,以及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村民代表,共同组成小企业贷款授信评议小组,对企业的授信申请进行公开评议。
同时,针对小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难以理清、无规范的财务制度和报表、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等现状,姜堰农商行引入工商、税务、电力、供水等部门构成第三方评议,通过查询借款方的税款缴纳情况、用电用水量等,佐证借款方运行质态,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阳光放款
为小企业“解渴”
针对小企业贷款需求“急、频、短、少”的特点,姜堰农商行为其量身定做了“易贷通”卡,将贷款授信与“易贷通”卡相结合,实现了“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授信客户凭“易贷通”卡可以在授信期限和额度内循环使用贷款,无需找信贷人员多次办理贷款手续,每次支取贷款时只需到柜面办理,实现了贷款与存款一样方便。
目前大多数“易贷通”客户贷款周转在5次以上,最频繁的客户一年中先后提取贷款达12次,这在传统的逐笔审批模式下是无法想象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小企业“急、频、短、少”的资金需求特点。
阳光定价
引导小企业转型
该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差别定价,按照风险与收益匹配原则,设置了《贷款利率浮动指标与浮动系数对照表》,对不同客户所属行业、资产负债率、担保方式、资信状况、存款积数及综合贡献度等方面设置明确的浮动系数,客户只需按图索骥,对号入座,通过固定的公式就可计算出应执行的贷款利率,有效避免了“业绩利率”、“人情利率”的不公开行为。
如资信AAA级与A级的小企业相比浮动系数相差20%;环保型行业与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类行业,浮动系数相差30%;担保与抵押、质押方式相比,浮动系数差别在10%—25%之间。
阳光公示
提供“透明式”服务
为了让客户了解银行,该行推行了“八公开”制度。“八公开”即:公开贷款的种类、对象、条件、额度、期限、利率、程序和评议结果。这些要素的公开,使企业对自己能不能贷、能贷多少、利率多少都能心中有数。为加强企业对行内信贷业务的监督,该行还建立了信贷人员公示制度,在各村主要路口设立信贷公示栏,公布专职信贷人员的姓名、工号、联系电话、举报电话,企业需要贷款时只须打一个电话,便有信贷人员上门服务。此举既让企业享受到了点对点的贴身服务,也加强了企业对信贷人员的监督。
此外,该行还立下了“服务军令状”,明确规定:贷款调查必须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必须在贷前调查后2个工作日内答复;确定贷款后必须在2个工作日内放款。
阳光担保
开辟融资担保新途径
目前很多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除了信息不对称以外,更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担保。为了破解农户和小企业担保难题,该行在行政村推动成立了 “金阳光”信用互助协会,在镇区成立了“金阳光”担保公司,通过两个“金阳光”双轮驱动,让那些有发展潜力、想贷款的农民和小企业都能够贷到款。
农户和小企业通过“金阳光”信用互助协会或者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不仅不需要支付担保费用,同时贷款利率还按同类贷款月平均执行利率下浮1.5%执行,其中1%作为工作经费奖励给协会和担保公司,保证了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营,实现了风险共享、多方共赢、互惠互利。
“阳光信贷”与“金阳光”信用互助协会和“金阳光”担保公司的有机结合,有效拓宽了农户和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提升了贷款的效率、质量以及覆盖面,更好地实现了客户“好贷款”与银行“贷好款”的双赢。
对小企业实施“阳光信贷”,在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姜堰农商银行自身的业务经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1年9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115亿元,贷款余额83亿元,利润总额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