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物流死结:永远堵在“最后50米”

本报记者 赵陈婷 摄影/刘海燕

  或许是受够了CPI高企的煎熬,2011年,中国消费者默契地将目光盯紧了“菜篮子”。

  土豆滞销,猪肉价格走高,去年的“蒜你狠”变成今年的“蒜你贱”……

  农副产品价格的过山车般的几番折腾之下,藏匿已久的流通成本问题成为导致物流死结的诱因。

  而零售企业的物流更是首当其冲。

  物价“直升机”

  2011年5月,西葫芦在山东产地价格是0.05元一斤,但山东的西葫芦到了北京的超市之后,摇身一变成了1元一斤。从产地到市场,西葫芦价格竟然翻了20倍。

  山东的西葫芦一般经过长途运输后来到位于北京五环外的一个蔬菜批发市场——新发地,而当初5分钱一斤的西葫芦加上运输费用和新发地市场的费用后,这时批发价格已变成了每斤0.25元左右。

  新发地每天还有一些菜贩子把蔬菜从五环外运进了西四环内的岳各庄蔬菜市场,虽然距离不远,但加上来回的搬运费、摊位费,这时每斤西葫芦已经涨到了每斤0.35元左右,涨幅高达30%。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多数社区菜市场的菜贩的蔬菜都从北京岳各庄蔬菜市场批发的,虽然新发地的菜价更便宜,但是按照北京市交管部门的规定,拉菜的货车只能在晚上12点半到凌晨6点之间上路。

  由于新发地市场太大了,每个菜的品种之间相差一二里地,一般的小菜贩在几个小时内根本不够跑新发地买菜的。万一回来得晚了,遇上罚款的交警,至少是一二百元的罚款,这意味着两三天的生意都白做了。

  据了解,这些将蔬菜从新发地运进城的菜贩一般会选用面包车,这些车窗户上都贴了黑膜,车厢内所有的座椅也被拆掉了。不过,由于面包车人货混装违反交通法,菜贩子们被交警罚款的频率很高。

  北京市物流协会曾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

  “批发价格跟收菜价格对比,高100%,甚至200%,从圆白菜来看,产地收购价格是0.04元每斤,新发地批发市场价格到0.15元,但是到了超市的时候就达到了0.8元,从超市到批发这个环节跃升了4倍多,最终零售价是产地价格的20倍。”北京市物流协会副秘书长肖和森表示。

  坎坷配送路

  而遭遇物流围城的不仅仅是蔬菜,在大城市里,其他商品配送亦相当坎坷。

  作为一个为北京市中心为各家卖场配货的物流企业货车司机,每天上午8点,老寇接到的任务是去中关村送货,货车进入四环需要货运通行证,但是老寇的车没有通行证。货车司机李春要去王府井的6个大商场送货。他的车有货运通行证,但是即使有证,上午7点到9点,下午4点到晚上8点,这两个时间段,货车同样不能进入四环,有这个时间的限制,李春每天送货都是分秒必争。

  上午10点多,老寇和李春都到达了各自的目的地开始卸货。李春表示,每一次来王府井送货,车都只能停在路边,虽然这个商场也有地下停车场,但地下停车场限高1.8米,两三米的货车根本开不进去。担心警察来贴条、罚款,李春一步也不敢离开车子。

  下午两点,一般的卖场忙着营业,就没有时间收货了。而且万一在限行时间之前送不完货的话,他们就得在市里面等到8点才能回去。李春说他们经常被困在城里面回不去,不得不待到天黑。

  最近北京的停车费涨了,每送一家商场,货主给他25元,但是在黄金地段,停车费都在每小时15元以上,一旦到了时间出不了城,单停车费就需要100元左右。

  仓储大难题

  除了运输费用,仓储的成本也开始显山露水。

  在北京市北五环外的一个仓库,600平方米的面积,租金是每平方米五六毛。这意味着这个仓库每天要花去约360元,一年下来就是13万元以上。虽说仓库里搭配着储存了各种食品,分担了商品成本,但是高房租还是让企业很头疼。

  有调查显示,北五环的仓库租金,跟2008年比,涨幅达30%。仓库房租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找。

  不少企业天天都在找新的仓库,但是现在仓库的资源很少,即使是北京市郊一些农户自己盖的仓库,租金也不低,而且储藏条件实在不敢恭维。但对于将仓库从五环搬到六环的建议,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

  有个企业算了这么一笔账,以每天出5辆车计算,如果仓库从五环扩大到六环,仅仅是来回跑路,一天就得增加近300元的运输成本,一年就得增加10万元。

  而高昂的油价也是众多企业不放弃五环的原因。“到了六环以外,假如说距离要增加20公里,那往返就是增加40公里,我们一个运输车百公里18个油,按照这个百分比的油耗就能算出增加的费用。”有企业经营者抱怨道。

  对于五环内的超市而言,仓库就更加稀缺了。

  据了解,现在北京市内各卖场超市的存货都有麻烦,有些卖场为了减少自己的存货负担,要求供货商每天送货数量减少,频繁送货。一般超市每次进货量不大,一次进货量可能在10箱、8箱左右。保证柜台上面的临时存放商品的货架,足以存放它一周的销量即可。

  这样的举动加大了供货商的成本,“送到超市的门店,运输一次,往返100块钱,他要10箱货,我也得花100块钱,他要100箱,我也要花100块钱的运输费。”有供应商诉苦道。

  但超市也有自己的苦衷,有超市经营者坦言,这种进货方式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对于地处繁华地段的超市来说,找到能存放商品的仓库,实在是太难了。这位超市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库房跟我们的销售相比确实是紧张一些,比如这间库房,600平方米,当时办公区占到150平方米,那么在经营开业几天之后,我们把这150米给升为库房。”

  数据显示,存储成本占整体物流成本的1/3,在目前仓储成本逐年上涨的情况下,给流通带来的压力凸显,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品价格。

  /  评论  /  政府得有所作为

  赵陈婷

  作为供应链最末端,2011年被指责为物价高涨幕后推手的零售企业尤为委屈。

  除了CPI、人力成本、物业成本的压力,物流成本也让零售企业负重前行。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超市商品90%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上,这导致物流效率低下且价格高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

  探究整个供应链,过高的物流成本才是商品价格畸高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从广州到北京,货车费用可达到5000元,光是过路费就有1400元之多。而一个标准40英尺货柜从中国海运到美国的费用也仅2万多元,成本比从广州到北京运费还低。1公斤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花费1.5 元人民币,而从上海到贵州却需要花费6~8元。

  其实在流通方面政府一直也在行动,但似乎收效甚微。

  鲜活农产品价格对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可能并不显露,一旦经济增速放缓,便会很快凸显。

  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流通环节出现了过度调整。许多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出于城市管理的需要,对农贸市场、早晚市等零散经营网点进行清理整顿,推行规模化经营。但追求规模化也意味着市场摊位费用上涨,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大幅提升,从而拉高农产品价格。

  不仅如此,如今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并不畅通,至多是部分畅通。如果想要让这一通道真正畅通起来,必须对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但根据交通部规定,我国的高速公路每40公里设一收费站,而有些地方政府却规定高等级公路每20公里甚至更短路程就可设1个收费站。全世界收费公路有14万公里,其中有10万公里在中国,占全世界的70%多。

  而为缓解交通拥堵而规范货车运输的条款本意是为了让大多数人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但目前的情况是行车难、停车难,物流围城最终推高了商品价格。

  其实,当需求遭遇交通瓶颈,城市管理者应该更多采取疏导的方式而不是围追堵截的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难题,需要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

  /  案例  /

  双向物流的双重效益

  如何让门店的“聚客”工具——生鲜真正成为能够获利的商品,随着物流技术的改进,超市发搞起了双向物流,通过农超对接与双向物流相结合的模式,将果菜商品的费用降低了20%。 

  梯队式直采基地

  凌晨5点多的时候,在北京四环道路货运车辆开始限行之前,超市发满载商品的车队相继驶出位于海淀区皂君庙的配送中心。车队的大部分车辆开往超市发在北京内各个门店,等待验收人员进行商品的清点和验收,而另一些车辆则通过北京南五环驶向河北方向。

  在中午之前,这些驶出北京的车辆来到河北省承德以及张宣地区,在这里共有15家门店等待补货。卸货完毕后,车辆并不急于返回北京,而是开往周边固定的收货地点。在那里,超市的果蔬供应商(主要是当地比较有实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已经按照订单的要求备好货等待车辆的司机进行清点、装货。而这些果蔬供应商早在前一天下午接到超市发的订单,供应商负责人与超市发采购经理电话沟通好次日采购商品的品种、规格、采购量以及价格。

  当天下午,司机收货完毕后返京,并在晚上回到北京的配送中心,将采购来的生鲜商品置入0℃的恒温库,等待第二天分配到北京市的每家门店。由于这些供应商与超市发合作多年,相互默契程度较高,不需要采购人员亲自前往押车和验收货物,这一过程交由司机和装卸工来完成,减少了人员成本。

  为了降低生鲜商品因水分蒸发而产生的损耗,商品一般会在一天时间内售完,每次采购的生鲜商品具有品类多、数量少的特点。因此,除了促销和必要的囤货之外,每辆配送的车都是同时装载多种商品,比如河北尚义县的白萝卜、崇礼县的彩椒、沙城的西红柿等当地特产。超市发内部称这样的装载方式为“花车”。花车体现了超市发充分利用车辆资源,降低物流成本的理念。

  “这就是我们的双向物流模式。给外埠门店配送商品的车辆在返程时承担了给总部配送生鲜的功能。”超市发副总裁王增庆表示。

  双向物流 

  双向物流看似简单,但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它涉及到生鲜商品的货源组织,配送中心的储存、分拣能力,运输车辆的规划、调度以及信息系统的支持等多个环节,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年年初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去年的历史记录以及市场环境制定今年的生鲜采购计划,”王增庆表示,“每季果蔬即将上市的时候,超市发的采购团队会到直采基地考察,对年初制定的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微调。”

  就在今年6月中旬,河北张宣地区蔬菜即将上市的时候,超市发果菜配送中心经理于平率领4名采购人员考察了签约农户的蔬菜种植情况。

  首先是考察签约农户蔬菜的种植情况,制定今年蔬菜的包装规格和采购标准以及采购量;其次,观察周边区域同类蔬菜的种植面积以预测今年该类蔬菜的价格趋势;再次,根据供应商的产量和品质来制定这一季的蔬菜销售计划;最后与农户签订这一季的意向合同。这一工作完成后,随着该产区蔬菜逐渐成熟、上市,超市发的订单便不断发往该产地的供应商。

  在门店、配送中心以及信息系统的对接方面。超市发与其他各大超市的供应链模式类似。每天下午3点,门店生鲜主任会通过信息系统向配送中心下订单,下午5点左右,信息系统对订单进行处理(集单、分解),生鲜采购经理得到订单信息后通知供应商负责人准备好相应品种、规则以及数量的生鲜商品。作为双向物流的另一端,外埠门店也执行类似的操作,不同的是,当配送中心接到外埠门店订单后,根据订单进行商品的分拣、装车。超市发所有订单处理均由EOS(自动订货系统)来完成。

  开展双向物流需要具有生鲜储存、加工、分拣能力的配送中心。超市发果蔬配送中心位于海淀区,其中有0℃的恒温库用于果菜的加工和储存;-18℃的低温库,用于储存冷冻食品;此外还有4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300平方米的水产区以及800平方米的果菜区。“目前超市发果蔬配送中心年配送额为1.6亿元,将来我们打算在清河建造一家新的配送中心”,于平透露。

  王增庆表示,实现双向物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在外埠城市有自己的直营连锁店;其次,直营连锁店在当地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最后,开展农超对接来进行操作。”王增庆坦言。 (赵向阳)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