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舆论环境:通胀的“替罪羊”

本报记者 陈岳峰

  在很多媒体的眼中,零售业成为了推高物价、食品安全、价格欺诈的罪魁祸首。这使得2011年舆论纷纷指责,甚至口诛笔伐,零售企业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舆论在引导消费者把零售企业列为“道德谴责”对象的同时,似乎将事件的真相本末倒置了。换句话说,零售业其实做了“替罪羊”,但面对舆论讨伐的密集“轰炸”,却无可奈何。

  2011年是我国零售业的“灾难年”?没错,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就是这样认为的。

  周勇的观点,基本代表了国内大多零售企业目前的心声。

  在很多媒体的眼中,零售业成为了推高物价、食品安全、价格欺诈的罪魁祸首。这使得2011年舆论纷纷指责,甚至口诛笔伐,零售企业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舆论在引导消费者把零售企业列为“道德谴责”对象的同时,似乎将事件的真相本末倒置了。换句话说,零售业其实做了“替罪羊”,但面对舆论讨伐的密集“轰炸”,却无可奈何。

  而舆论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黑锅”压背

  “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指责。” 虽然时间过去快半年,富宇还是觉得有些忿然,尽管他现在已经离开了物美。

  事情缘于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道。

  5月12日,央视2套在播出的“聚焦物流顽症”系列报道节目中,以一袋零售价为3元的锅巴为例:出厂价只有1块2,经销商运输经销拿走了6毛,而超市则赚走了剩下的1块2。据此认为,超市收取进场费后推高产品零售价近3倍,继而通过采访一些专家和供应商后,得出了进场费是高物价主要推手的结论。

  节目的最后还特别强调:最近有关部门为稳定物价约谈了不少生产企业,我们建议它们更应该约谈的是零售商。

  要命的是,央视采访的叫“刘雪松”的供应商举的这个锅巴的例子中的零售企业,就是物美超市。

  彼时,富宇任职物美董事长助理、公关总监。央视的这一报道直接把物美推上了风口浪尖,而富宇则被推上浪尖上的浪尖。

  进场费其实是个老掉牙的已经被争议了10多年的话题。实际上在业界,无论是零售商还是供应商,均基本认可进场费的收取,这已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游戏规则。在中国市场,它的发明者是来自法国的零售大鳄家乐福。当然,央视的报道中也很不客气地批评了家乐福。

  央视的话语权和引导性影响太大,报道播出后被纸媒、网络疯狂转载,不出意外,物美和家乐福包括其他零售企业都迅速成为消费者眼中的“过街老鼠”,富宇更是疲于应付着众多媒体的种种追问。

  央视将物价上涨的责任归结到零售商身上,显然让零售商有口难辩。富宇更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吗?记者和央视真正了解零售行业的特点吗?”他认为,这样的报道是不公平的,因为央视在节目中只采访了供应商和专家,而没有真正听听零售商的心声。一段时间里,他甚至把MSN的签名换成了“与CCTV-2打交道,很有意思”,以示自己对这一不公正报道的抗议。

  缺乏公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央视的这一报道过于片面,陷零售商于“不义”境地。

  “央视的这一判断,缺乏足够的依据。”周勇指出,我国零售业的基本毛利率一直维持在25%以下,毛利率在60年来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零售业怎么会助推物价上涨?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川也认为,媒体似乎在转移视线,竟把零售商推到风口浪尖,找出零售企业“进店费”当替罪羊,这种简单、片面、不深入、不全面的报道缺乏社会公允,对于整个

  零售行业是不利的,更对社会的流通不利。

  在央视报道中接受采访的一些专家也对记者表示,报道中引用他们的观点有些断章取义,这让他们觉得非常难以接受。连供应商代表、北京世行商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姚文华都认为,物美超市其实在通道费用收取方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说物价上涨的元凶是零售商或进场费,确实有些偏颇。

  事实上,央视在这一报道中显示出对零售业特性的陌生。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这样的结论成立,那一瓶在超市里卖1块钱的矿泉水,在火车上、宾馆里要3块、5块甚至更高,为什么不说他们也推高了物价上涨?况且,火车和宾馆遍布全国,渠道和网络丝毫不比超市弱。再退一步说,在不收进场费的夫妻店或杂货店里,随便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商品价格究竟是比超市贵还是更便宜。答案非常简单而且明确:高物价与进场费没有必然联系,零售商并非高物价的主要推手。

  这一次,行业主管部门也有些坐不住,站出来替“孩子们”说话了。

  在央视这则报道播出后的第5天,也就是5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进场费的问题是中国零售行业、百货行业持续存在的一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它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

  姚坚还解释说,由于制造业能力的不断扩张,使生产的能力远远大于消费的能力,供过于求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商业企业,就存在进场费现象,此外还有“返点”现象等。

  但相比央视报道的传播力度,无论是周勇、李燕川或是姚坚的声音,都显得太微弱,难以改变央视报道中给普通百姓灌输的印象。零售商被迫背上了推高物价的“黑锅”。而真正的元凶则仍无人关注,物价依然在一路上涨。

  物价上涨有着太多方面的原因:原材料、人力成本、社会成本、广告支出等等,零售渠道绝非主要推手,受到这样的指责着实有点冤。

  而且,超市中50%以上为生活必需品,如生鲜果菜肉蛋禽、米面粮油酱醋茶等占据超市销售的主要部分。由于生活类商品损耗率高,所以超市一般采用平进平出,甚至负毛利销售。在历次物价上涨或突发事件中,零售商都在平抑物价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容抹杀的。

  媒体应该看到这一点。

  委屈的零售商

  粗略统计,2011年关于零售业的舆论中,消极和负面的报道占据了近70%。问题集中在价格与安全两个方面。

  零售业似乎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聚焦点和社会心理的一个排泄口。而舆论的过于片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周勇颇有些激动地称,零售业已经成了全社会最大的“冤大头”。上游的无序与失控最终全部传递到零售终端,使零售企业防不胜防,危机四起。

  但零售企业别无他法,只能忍受这些委屈。

  “国家物价总体水平近年来持续走高,仅一个‘进场费’就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力、推动力,高估了零售商在市场上的作用、能量,与事实严重不符。”李燕川认为,不具有话语权的零售行业被媒体这么说、这么炒,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只能做好自己,让事实说话。

  在面对媒体质疑或定性零售企业推高物价上涨的报道中,还有包括人人乐、美特好、家乐福等其他零售企业被频繁点名。

  但只有物美在事件发生后作出了回应。富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物美是上市公司,从业绩公告中可以看到,整体毛利率不过18%~19%,净利率仅仅3%~4%,没有媒体所说的暴利。

  他还指出,超市不是中国零售业的“物流顽症”。物美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现代供应链体系,通过厂家直供等方法减少中间商代理环节,目的就是薄利销售,让利于百姓。

  在这一过程中,物美也确实淘汰了一些效率较低的中间经销商,如电视媒体所报道的北京满天晨工贸有限公司。

  “我必须跟媒体解释清楚,这不是零售企业的错。”忆及当时的情景,富宇对记者说。

  针对暴利进场费的问题,富宇认为,商超与供应商一直以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双方应坚持平等、公开的交易原则,遵循国家各职能部门规范的收费标准。物美多年来坚持零供和谐政策,连续3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应收费或乱扣费用引起的供应商投诉或法律诉讼。不仅如此,物美还曾率先取消促销员费用等多项收费。

  而其他被名点的企业却一直保持缄默,未做出任何解释。“我似乎是惟一对着媒体解释一大堆的。”富宇笑言。

  其他企业不做解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舆论再继续做出对企业不利的报道,所以选择“缩起头来”。

  今年刚履新家乐福中国区媒体总监的廖雁也坦承,在媒体面前,企业永远处在弱势。企业希望的就是媒体能够公正、客观、全面地报道,不要因为偏袒某一方而打压某一方,伤害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廖雁曾在北京某知名媒体供职多年,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记者,也非常清楚媒体与企业打交道中的利害关系。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她现在的言行已经代表着家乐福这家零售企业,而非昔日的媒体。问起她对今年零售行业舆论环境的看法时,她也只能是对记者无奈地笑笑,然后陷入沉默,不作任何评价。

  案例——有缝的蛋

  陈岳峰

  “对于一些急于进入超市进行市场推广的新品,经销商和生产商愿意投入较高的前期费用,利用超市这一最好的终端陈列试验市场反应,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富宇认为。

  但零售商并非完美无瑕。舆论的监督依然不可或缺。

  有理亦有亏

  对于进场费的指责,零售企业是完全可以站出来以正视听的。

  李燕川表示,零售商将陈列资源进行分配,在零供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双方通过合同约定,收取一定的进场费应无可厚非,是资源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事实上,很多零售商早已不收进场费,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告诉记者,包括步步高在内的很多零售企业均已经不收取进场费这项费用,零售商收取的是正常的劳务和服务费用,“如果谁还在收进场费,那就应该立即查处。”他说:“凡是有点法律常识的零售商,应该都不再收取进场费。谁还收进场费,我支持将其口诛笔伐。”

  但很多媒体并不了解这一点。往往会听信某些供应商的一面之词。

  服务费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提供服务的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想必没多少人反对。就如银行贷款需要支付利息一样简单。很少有人将银行贷款利息与加大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划上等号并加以鞭挞。

  如果这样的比喻还不够通俗,那么,坐飞机头等舱要付出比经济舱更多的费用好象没人有异议。换位思考一下,超市的收费也是如此,供应商在超市享受到了渠道、陈列、展示、推广、销售等多项服务。在卖场里享受“头等舱”待遇的供应商,难道不应该多付出一点?

  更何况,进场费虽然对商品价格有一定影响,却并非决定因素。在现阶段更不会因为取消它就能降低商品价格。

  因为超市本身不是垄断企业,各超市间的价格战本身就非常严重,一些商品的价格甚至比批发价还便宜,如进价4.5元/斤鸡蛋有的超市卖4.2元,进价1元/斤的胡萝卜甚至卖到0.5元等。

  因此,不能把物价上涨归结为是进场费和超市导致。

  但话说回来,有理也不一定就全对。媒体的质疑虽然有所偏颇,但零售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绝对不容小视。

  零售商最本质的盈利模式是商品进销差价,也就是自主经营、以追求销售毛利为目标的模式。但目前过分依赖通道费盈利,的确有些畸形,零售商因各项收费问题导致零供矛盾的现象也客观存在,个别零售商甚至过分提高收费比率,让一些小供应商不堪重负。

  这些都值得零售商重视,也需要媒体监督,并促使其早日更加规范。

  “劣迹”难杜绝

  更重要的是,零售商在很多方面并非是铁板一块。

  2011年春节前后,沃尔玛、家乐福、卜蜂莲花等外资零售企业和一些内资零售企业相继被曝出多个门店存在违反明码标价的“价格欺诈”行为。其中,家乐福上海、昆明、长沙、北京等地的门店还被当地物价部门处以50万元的行政处罚。

  尽管价签错误在人为操作中难以杜绝,但这仍显示出了零售企业在卖场监管方面的诸多漏洞。更重要的是,这让整个零售业的公信力集体面临挑战。

  而媒体的持续关注终于让零售企业纷纷道歉,并展开自查行动。

  舆论的介入还是推动了行业的规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月底,以行业自律委员会的名义发出《商业连锁经营企业规范价格行为倡议书》,针对合理定价、规范标价、明码实价、完善价格管理制度、杜绝价格违法行为等方面提出行业自律要求。

  家乐福、沃尔玛、物美、麦德龙、苏宁等近40多家大型零售、服务和供应商企业当场进行了签署,响应价格规范倡议。

  而在最近卷入舆论中心的依然是零售企业,而且是沃尔玛这个巨头。

  >>下转B13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