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行业究竟发生了哪些问题?企业究竟遇到了什么瓶颈?宏观环境究竟给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政策究竟是促进还是制约了行业的前行?政府部门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规范并扶持零售业的发展?请听听这些行业精英们发自内心的真实呼声!
无需优惠 但求公平
卢代盛(天津津工超市总经理)
今年的零售大环境并不是太好,CPI虽然不再增长,但是高物价已经被留了下来。而高物价对企业的打击很大。
举一个例子,为了配合政府,重要民生商品都大幅降价。今年光卖肉津工就损失了500多万的利润。即便按成本价14.7元卖,顾客的消费热情也并没有前两年高。如果专门搞一个食品的CPI指数的话,肯定不是6%,60%都是有可能的。高物价的局面如果退不下去,对行业尤其是对食品,影响还很持久。
没能力推高物价
为了应对通胀,津工想办法通过降低成本消化掉。食品价格的上涨,也不会转嫁给顾客,但是企业毕竟不是社会救助机构,生存肯定是第一位的。作为便利店,我们一直在开发各项服务,增加门店盈利。
在增加盈利的同时,津工并没有在服务费用上打主意。因为便利店业态不存在促销人员的费用,主要收取与销售挂钩的费用。比如物流费用,津工都是小型门店,有些供货商不能送货,津工会提供物流服务,关于物流费用,都会和供货商去谈。
关于商品,在津工,我们自己设计了一套品类价值指数,比如说每一件单品,陈列会占用多大的资源,资源的成本有多高,物流的成本有多高,并会和供货商一起来算这个成本,然后参照他们的价格来定一个零售价,然后算出毛利润,供货商在这一点上会比较通情达理。10多年来,我们跟供货商几乎没有发生过矛盾。
然而媒体往往指责零售业,并聚焦于进场费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零供关系之类的问题。如果去看一看那些上市零售企业的报表,看看他们的利润率,再把制造业、金融业、零售业等各行业的利率放在一起比较,就知道零售行业的利率是垫底的,他们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去推动物价上涨,因为他们本身就处在高物价的压制之下,还要削减各方面的成本,不可能再去推高物价。
把物价上涨的罪名放在零售业身上,实在是有点儿冤。
只需一视同仁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分两种情况处理。一部分食品是供货商和制造商提供,超市更多的责任在于挑选好的食品,保障这部分食品在保质期内,如果出现问题就及时下架;如果是超市自营食品,一旦出问题肯定是超市自身的责任。
津工对待食品安全非常谨慎,设有验厂制度,像猪肉都是我亲自去验厂。前一阵子沃尔玛的绿色猪肉事件和家乐福换保质期的丑闻让零售业对食品安全问题又捏了一把汗,公平地说,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巨头的企业在管理上应该是比较严格的,我估计他们的问题是出在了执行上面。
而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就是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作为上市公司,又有业绩的压力,搞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出现类似的事情也在所难免。
从长远来看,零售业肯定是朝阳企业,但是肯定又不是朝阳的业态。比如在英国,TESCO单店平均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米,并在大力发展小店。而其在中国的平均面积是7000多平方米。
另一个趋势是电商开始影响零售业。在津工,电商的平台并未开通,我们正在研究实体门店做电商的具体模式。我觉得,10年以内可以不用担心电商对零售的冲击。因为网络上的顾客是最不忠诚的,他们背叛你的成本是零,这是所有电商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目前正在做社区厨房,比如给老年人送餐之类。最主要的是,有创意并没有错,但一定要找到其实现模式。
至于大店法能不能出台,我已经不关心了。从目前天津市场情况来看,便利店业态和大店也可以在一个商圈里共存,和家乐福、华润万家等大卖场都可以共存,而且营业状况也不错。
有人建议政府应该补偿那些因政策而受损的零售业,但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太小。因为政府本身就比较为难,再者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弥补对零售企业造成盈利的伤害。零售商应该理解政府,他们更大的责任在保民生,在限价等之类措施出台的时候,零售业得有点思想准备。
零售商的标准其实很低,政府只要提供公平的环境和政策就OK了,别的不奢望了。
在北京有一个直销菜市场,连温家宝总理都去看了,给菜农免税,但是我们自己卖菜卖水果都得交增值税,这非常不公平。政府只要同等对待大家,那超市的竞争力会增加很大。
一个公平的环境,一个一视同仁的政策,足够。
面对误解 只有无奈
王卫(安徽徽商红府连锁超市总经理)
随着CPI的增长,也带来了消费商品的销售波动,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增大了人们的购物疑虑,零售企业处在厂商和消费者的中间位置,往往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面对通胀,企业在两年内需要消化约50%的费用增长,一则必须加大和加快商品直采、基地采购,增加商品的毛利率;二是有效提高单店产出,增加单店销售额,三是推行现代化设备使用和提升技术手段,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效率。
各种成本压力超市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但面对媒体的指责、消费者的误解,超市只有无奈。
食品安全高频发生,超市作为消费者和厂家的中间人往往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消费者找超市退货,但厂家出了问题,往往伤了元气无力赔偿。质检部门检查超市,出了问题也要处罚超市,但超市只有索证的管理和监控手段,不可能进行商品的检测。政府相关部门出具了检测合格的证明,但出了问题却只拿超市开刀,超市很无奈。
只有过度的进场费才有零供关系的矛盾,中国商业经过多年发展,进场费实际是一种商业模式被确定下来,即使商场不收进场费,也会以其他形式体现到利润中来。现在超市净利润一般只有1~3个点,远远低于厂商的利润。而且利润空间是基本恒定的,超市没有基本利润不可能生存,也不可能有暴利。大型超市往往会在涨价前多备商品,即使厂家涨价后也延后涨价时间,争取消费者。说超市推高物价不合情、也不合理,是对真实情况的漠视。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推迟了部分商品的涨价时间,保护了弱势和低收入者,使涨价有了缓冲期。但是成本上升带来涨价是必然趋势,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市场调节。希望政府能够减少收费项目,简化办事流程,对民生用品进行补贴和严格的价格控制,而对于烟酒等高端商品不需管控。
对于之前争论已久的大店法,其实并无意义。好的企业不是靠保护出来的,所谓“惯子不孝”、“穷人孩子早当家”,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学习和成长。企业需要的是扶植,是管理的简化,是对监管体系的利益控制。
未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网购的兴起,传统超市必然面临大的变革,将由商品平台向服务平台转型,由卖商品到卖服务、卖品牌到卖品质、卖工业品到卖现制品转变。这一场变革既充满挑战,也给中小企业以机会,在业态创新面前人人平等。当年凯玛特是世界第一时,沃尔玛还是街边小店,但业态的变革成就了沃尔玛。未来超市行业一定会出现像国美、苏宁这样的本土超市领军者,不是因为模仿,而是因为创新。
出台政策须全盘考虑而非顾此失彼
张健(河北惠友集团董事长)
今年银行银根紧缩,对企业发展融资贷款造成很大影响,贷款难,融资难。再加上招工难,待遇增数大,影响企业发展。为此,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短期是合理有效的,从长期来看,政府应该反对拢资,反对单方面利润上涨。现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仅仅是价格上升的表现,只有扩大生产、扩大供给、调节储备等,通胀才能得到缓解,价格在大程度上得以抑制。
拿之前出台的干预物价政策来说,政府在必要时期干预物价是确保消费者利益,为消费者着想,但是更要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在综合考虑超市零售成本合理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损失企业利益补偿消费者。
今年出台的购物卡新规的目的重点在于反腐,购物卡市场的不规范的确为腐败提供了途径。但是,对消费者来说,购物卡省去带现金的麻烦,还有打折积分等功效。对企业而言,推广购物卡即可迅速回笼资金,购物卡作为商业交易手段不能退出消费领域。
其实,使用过程中的实名制才可能达到反腐败的目的。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真实消费需求并不会因购物卡实名制而减少,也无碍于企业的发展。购物卡实名制也不会防止腐败的发生,只有从严法律法规,严格政府监督举报职能,才能杜绝腐败发生。
而“大店法”的出台将意味着,今后企业在商场选址时必须注意,超过规划范畴的都不能设店,只能选择收购现有商圈内的商场。如果不合理科学规划,将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有损于行业健康发展,市场竞争的参与者都必须遵守规则。随着后来商场的进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店址资源将变得更加稀缺,甚至会成为商家制胜的法宝。政府推出大店法对不同层次的店铺进行保护。对零售行业而言,很需要这样一部法规。
未来零售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高端商品、奢侈品的消费逐步拓展,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而日用品、生活必需品的销售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分业态来看,对百货店的影响将大于超市。提供给消费者的折扣幅度比往年大,是加快消费增长步伐的良机。
希望政府在省内合并纳税方面给予支持。此外,零售业用电量费用占比很大,而是多用于食品加工等,应在电价方面给予支持。
有干预就得有补偿
董松平(安徽台客隆集团副总裁)
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有时候也很为难,面对各种压力,企业只能自救,再喊也没用。
今年的大环境对零售业的影响有三方面,第一,人事费用,工资涨了20%左右。第二,租赁成本涨幅30%以上,这两个是每个零售企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第三,银行贷款方面比去年紧了很多,资金投放政策更紧,之前贷出来的款可以投资其他产业,但是现在贷出来的款全部被银行直接划拨给供应商,因为国家想把资金投入到实体中,而零售商的周转资金则得想更多的办法套现。
处罚前分清责任
如此通胀的压力,企业只能想出各种应对之策,比如合理定编人员,减少富余人员;增加社区店,分流人员;生鲜类加强基地采购,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对许多非食品商品进行现金采购,增加毛利点。
通胀的原因并不是零售商在涨价,而是源头在涨价。政府要抑制涨价应该从源头做起。食品安全也应该从源头追溯。即便是合格渠道进来的商品,也不能保障食品完全安全。如果证件齐全、保质期没有过期的,就不是零售商的责任。
进场费跟推高物价没有直接关系。零售价方面各家超市都在竞争,大家都想把价格保持最低,而后台毛利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反过来讲,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市场化的行为,怎么做促销也是有讲究的,占销售40%的畅销商品其实是不收进场费的,而那些不知名的商品进超市,直接有了广告的作用,出广告费也是合情合理。而且许多厂商都愿意主动走终端零售这样的渠道,因为这比他们在媒体做广告要划算得多。
零供矛盾其实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因为供应商如果想调整进价,会提前一个月通知零售商,而且调价的商品基本上都是关系民生的CPI商品,比如米、面、油等,调整的范围并不大,所以涨价导致零供矛盾的说法是存在误区的。
为何不补助超市?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政府进行价格干预也有道理,但是必须建立干预体系,就像社保一样,在干预物价的时候,一定要有干预后对损失的补偿。超市部分商品价格被限制后,其所受的损失应该由调节基金来补上。这对超市也是一种保护。
但是政府部门往往忘记了对超市的保护。拿购物卡实名制来说,购物卡腐败得从机制上、权利监控上去做,而不是进行实名制,这反而给超市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很多人不愿意实名制买卡,另外超市也会准备相应对策。
商业网点混乱的局面尽管继续恶化,大店法迟迟出不来,政府肯定有难处,在引进超市时,既不能排外,又不能不保护内资。地方在进行商业网点规划的时候,应尽量去保护民族企业,国内企业并不比国外的差。但是地方政府又比较喜欢招商引资外来企业,损失的还是本土企业。国内企业的现金流仍在国内,而国外的则从国内流出去了。
关于限制客流,目前除北京以外的其他地方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其实,只要解决了商场安全问题就不存在限制客流的问题,客流是商业的一个指标,限制客流有点像霸王条款,而且执行起来比较麻烦,不太可行。有关单位应该经常检查商场的安全等,否则对超市、顾客都是不好的干预。
在未来,区域性超市在10个亿以下的超市,肯定会面临被整合的现实,竞争太残酷,这无法回避;未来的超市盈利水平越来越差,很多品牌超市会在三四线渗透,必须改变盈利模式,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型和变革,比如做精细化、差异化;增加物业或者高毛利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