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看似平静的零售“水底”依然惊心动魄:外资巨头黯然关店、资本市场泥泞难行、股权激励进退两难,而生气勃勃的海航商业却难逃被自己“吃掉”的命运……
为何这一年众多实力派企业都遭遇滑铁卢?
为何这一年零售市场中总是秋风萧瑟?
冲向时代的前沿是零售企业家们追逐的目标。就如在这一年,新生事件也在改变行业的点点滴滴:虚拟超市继续通过信息技术开疆拓土,微博营销让商家们从网络中找到了制胜奇招……
作为行业的“守望者”,让我们用心拨开眼前的迷雾,去寻找那条通向未来的路。
对于接连发生的外资零售企业惨淡出局,市场往往以一句“水土不服”来解释。比如百思买的落败,有人归结为:不执行价格实用主义、增值服务缺少后期跟踪、忽视中国消费者购买习惯、忽视竞争对手商业模式等。家得宝和美颂巴黎的惨淡运营被归咎于DIY理念及“设计+零售”模式;产品理念不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则被视作芭比黯淡离去的主要原因。
/ 事件回放 /
1月21日,美国第二大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关闭了其在北京市场的所有门店。
2月22日,美国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宣布关闭中国大陆地区全部9家门店及位于上海的零售总部,同时,百思买在中国的经营业务将整合到旗下五星电器品牌中。
3月7日,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芭比旗舰店大门紧闭,门口拉起隔离带,公司方面宣布这家旗舰店从即日起停止营业。
3月8日,欧洲最大的建材分销商法国圣戈班集团在华投资的建材销售商美颂巴黎对外宣布,因经营不善,巨额亏损,决定退出中国市场。
家得宝:超前的DIY商业模式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家得宝一直未能找到适合中国这个全球最难做的家居市场的商业模式。
过去10年,中国出现了一波壮观的购置私房热潮,且在东部沿海城市约有60%的居民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在说服中国人热情接受自己动手(DIY)的问题上,家居装修连锁店一直存在困难。
“水土不服,家得宝没有针对中国市场做出调整,仍照搬国外那一套是这些洋巨头失败的主要原因。”业内资深人士吴厚斌表示:“在美国,家得宝以主打DIY赢取市场,但在中国市场,这一理念并不适应。”按照中国国情,即便是那些对价格更为敏感的人,也都雇工人装修。更重要的是,DIY零售商面临来自中国庞大“家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些市场在同一个屋檐下销售许多不同品牌,并提供服务,卖场面积是一家家得宝门店的好几倍。
由此,与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商不一样,价格并不是家得宝等建材超市的优势。消费者仍习惯于到家得宝等建材超市比较材料价格,然后再到当地的建材城“淘”那些品类相同、价格更低的建材产品。
百思买:经营文化与消费理念的差异
2005年,百思买进入中国市场时曾豪言要“打破中国电器连锁行业潜规则”。现在,豪言还未实现,百思买却在2011年2月宣布关闭中国大陆市场的9家门店,尽管百思买似乎并不甘心就此撤离中国市场,但在众多人士的眼中,百思买已经被贴上了失败的标签。
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完善的购物体验和实惠的促销价格,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对价格极其敏感的市场。
百思买引以为荣的“更严格的品类管理,更合理的购物引导”在“低价”面前,都无足轻重。在国美、苏宁等卖场贯穿全年此起彼伏的“亿元大单保低价”、“节日疯狂大促销”的吆喝声中,顾客的选择显而易见。
百思买提倡买断经营模式,以较低的价格买断厂商的产品,并主导定价权,赚取商品差价,另外,不仅仅是买断经营、不收取进场费,而且还实行现款现货的模式。而国内家电零售商主要采取代销加经销方式,赚取供应商的进场费和销售返点,供货商供货后,货款会迟付一段时间。不可否认,百思买具有非常先进的商业模式,在美国市场非常成功。“现款现货”在其入华初期也对供货商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这样的模式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得到认可。在2006年开出第一家门店,两年多之后才开出第二家门店,扩张的步伐异常缓慢。同时这种自己购买物业、商品,由自己员工销售的模式,导致前期投入较大,需要更高的利润来支撑。小规模,高成本,成为了百思买无可回避的困境,也使其“买断经营,现款现货”的模式无法落实。同时由于门店数量太少,撑不起供货商的出货量,供货商们仍主要靠本土卖场,对其期望也逐渐走低。
百思买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再加上忽视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失去了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必要支撑,其在中国市场走向衰退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