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经验成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新农村·对话”活动的主题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主任和润培,云南省宣威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刘如擎,云南省开远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张剑南,云南省蒙自市蒙生石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应邀出席,围绕云南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三农”的做法进行了交流,对云南供销合作社以商活农,解决“三农”难题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和润培介绍说,2003年以前,云南各地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存在“改死”和“改活”两种矛盾和困惑,一度导致大部分地方供销合作社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2004年以后,省委、省政府对供销合作社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加强了重视和支持力度,云南供销合作社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服务“三农”中找到了切入点和结合点,顺利推进“二次创业”,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形成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云南模式”。
韩俊说,“三农”工作,重点在农村,重心是为农民提供服务,而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难点是流通。要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流通难题,就需要做好两篇文章:一是为农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系列化的服务;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化道路。要做好这两篇文章,就需要有人来带动。在云南,这个带动的力量就是供销合作社。云南供销合作社这几年最显著的变化:一是自身已成为为农民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他们为农民提供系列化、专业化的流通配套服务;二是做了发展“两社一会”这篇大文章,在全省带动农民发展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
说起云南供销合作社最重要的经验,韩俊认为,一是把根深深扎在农村,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服务上,在为农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发展“两社一会”上采取的是“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是帮扶农民,而不是自己唱主角。过去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跟农民之间仅仅是买卖关系,没有共同利益,产品的质量、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而云南供销合作社通过引领农民成立合作社,实现互利共赢,克服了流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制约。这是最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之一。三是实施“四进村、五个有”,推进超市进村、行业管理进村、信息服务进村、培训进村,实现每个村有一个综合服务社、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专业协会、一个集贸市场、一批农产品经纪人。“四进村、五个有”是云南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的最重要的探索,是服务“三农”的一个很好、很直接的形式,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值得认真总结推广。四是通过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培训骨干、争取项目,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大问题,探索了帮扶弱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有效措施。这是解决农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韩俊指出,“云南模式”就是云南供销合作社通过搞活农村商业带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村各业的发展。云南供销合作社的经验表明,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构架一个连接城乡的流通网络,一定要引导农民走向合作,一定要引导农民走向联合,一定要有人带动农民,一定要有人为农民提供直接的服务和帮助,走出一条“以商活农”的路子。
韩俊最后强调,云南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省委、省政府没有把供销合作社当成包袱,而是当成了助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所以供销合作社越做越活,全行业实现了由衰变兴、由弱变强、由落后变先进的三个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