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贵州省遵义市,人们想到的就是“红”字。“红”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使这里成了革命圣地,催生了日益火热的“红色旅游”;二是这里出产的红辣椒因量大、味香而名扬全国,距离市区40公里的遵义县虾子镇“中国辣椒城”因此成为西部最大的辣椒市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昔日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景象已经不再。近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偌大的市场只有临近公路的前半部分有一些商家在交易,后半部分的店门整天都是关着,在秋风秋雨中显得异常冷清。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辣椒城”日渐衰落呢?
“合约意识”淡薄两败俱伤
遵义市辣椒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是贵州最大的辣椒产地。遵义辣椒以色泽鲜艳、辣度适中、味道香醇而闻名于世。著名的辣椒加工企业贵州“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就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原料而在遵义建了一家分厂,每天消耗数十吨辣椒,有力地拉动了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处山区,种植分散,椒农都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就造成辣椒减产,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去年贵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辣椒大面积减产,今年四五月份干辣椒价格曾飙升到每斤18元,有的椒农和商家乘机囤积居奇,捂货惜售。从今年5月份起,“老干妈”公司因承受不了高价格而干脆不用当地的辣椒,改用河南、河北等省的辣椒,使得辣椒价格急速下滑,导致当地很多椒农和商家损失惨重,有的甚至一夜间倾家荡产。遵义县虾子辣椒专业合作社副社长、总经理李义波告诉记者,该社曾与“老干妈”公司签订了2万亩的供货合同,后来由于价格变化,“老干妈”公司单方面不履行合同,结果使合作社亏损220多万元。而“老干妈”公司因为改用外省辣椒做原料,虽然降低了成本,但产品的味道却不如用本地辣椒的好,遭到了部分客户的质疑和抵制。现在,正是辣椒大量上市的季节,虽然价格回落到每斤10元左右,但交易还是冷清,日交易量从过去的20—30万斤下降到不足10万斤。
品牌“异化”丧失特色
过去,由于遵义辣椒品质好而声名远扬,很多外省的商家云集“中国辣椒城”采购辣椒,推高了遵义辣椒的价格。与外省辣椒相比,遵义辣椒的价格每斤要高出2元—4元。因此,一些从事辣椒经营的省内外商家就将外省的辣椒运到遵义县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批发,河南、山东、河北、江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的辣椒在这里都能买到,“中国辣椒城”也因此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辣椒集散地。“贵州辣椒很有特点,除了味道好外,打理得很干净,包装很规范。而外省的辣椒从农户手中收来时是啥样,卖出去还是啥样。我就是看中了遵义辣椒的好品质,从遵义引进种子到江西种植,利用江西良好的种植条件,种出来的辣椒再运到遵义来卖。这里的销售渠道也与江西不一样,江西没有辣椒加工企业,主要销往饭店,销量小,这里主要销往加工厂,销量大。我最近卖了4车辣椒,前两车还可以,后两车不行,主要是最近河南、河北的辣椒大量入市,价格波动太大。”一位来自江西的辣椒经销商指着面前的一堆辣椒对记者说,“这就是我用遵义种子在江西种植的,我要10元一斤,买主只给8元5角。”记者看到,他的辣椒比相邻的另一堆本地产的辣椒个头大、颜色鲜。
一位名叫韩金文的遵义辣椒经销商指着面前的一堆辣椒对记者说:“这堆辣椒昨天有人出8.5元/斤,我没卖,今天我8元就想卖了,没办法,你不卖别人要卖。今年的辣椒生意不好做的原因,一是外省的辣椒流入太多;二是‘老干妈’公司不用本地辣椒,改用外省辣椒,失去了一家最大的客户。其余的辣椒加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把外省产的辣椒和本地的辣椒混合使用,用本地产的提味,用外地的降成本,一种产品里可能有若干个省份的辣椒,很难吃到纯遵义本地辣椒做出的辣椒制品,损害了本地辣椒的形象和美誉,长此下去,遵义辣椒的特色就没了。”
摆脱窘境 路在何方
一位辣椒种植户说,大多数椒农都有跟风心态,看到今年的价格高,一窝蜂地种植,结果产量过剩,价格又大幅滑落,明年种的人又少了,结果价格又高了,总是恶性循环,缺乏政府的信息服务和正确引导。
遵义县虾子辣椒专业合作社副社长、总经理李义波认为,遵义辣椒产业要摆脱目前的窘境,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给椒农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引导椒农依据市场变化规律科学种植,减少盲目性;二是要给辣椒加工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本地的加工企业多是小、微型企业,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最近虽然国务院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往往落实得不好。三是要树立品牌意识,要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申请遵义辣椒的原产地保护标志。辣椒加工企业要尽量用本地辣椒,突出本地特色。四是要发挥好辣椒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员228名,只有60多名是种植户,其余的都是经营户,要多发展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要做好指导、协调、服务和产销衔接等工作。目前,由几十户社员联合投资1300万元建成的一座大型冷库即将投入运营,对调剂市场资源、稳定价格将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