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是一个人的信仰,那么这个人就是他事业的信徒。一个真正的信徒应该是这样的:他走在信仰之路的时候,心中充满了热爱;当他遇到了因为追寻信仰而遭遇的诱惑和磨难时,他摒除阻挠,继续前进,而且还会不断思考着如何让自己做个更完美的信徒。
这样的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庆幸在我所遇的人群中就有这样的人,比如说本篇采访的主角,弘建茶器的总经理张兴荣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努力去信仰、并不断优化自己信仰之路的信徒。
记者:张总,您能说说为什么最初选择做茶器这一行吗?
张总:我觉得是因为我和茶结缘早吧,尤其和茶器的缘,更深。我老家是在福建浦城,离武夷山很近,当时我们家旁边就有一个茶厂,而且房子后面就是一座茶山,得有三四百亩那么大,所以说嘛,我从小就和茶结缘了。有时候没事儿就到茶厂里头转转,跟制茶的师傅学学手艺,什么炒青啊、揉捻啊,我都会做。
记者:那您和茶器是什么时候“相识”的啊?
张总:也是小时候,家附近还有一个碗厂,那里生产各种各样的碗,包括喝茶用的那种小茶碗。就跟学制茶一样,我也到人家那个碗厂里,和师傅学制碗。所以说我对茶器还是很有感情的。
记者:那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您的经验和感情,促成了您后来选择了茶器这一行?
张总:对,可以这样讲。既然从小就和它结缘,那我就要把这份缘持续下去。
记者:那创业的道路怎样呢?
张总:艰辛是免不了的。我事业的艰难期应该是在最初吧,白手起家就一定会是这样的。我1995年到北京,买了一辆自行车,骑它跑业务,固定住处也没有,就住在小旅馆里。关键还有一点,那时候对茶的关注度可没现在这么高,再加上刚刚起步,生意真是不好做啊!但是,我自小的生活就和茶、茶器连在一起,就冲着这份感情,我也得坚持下去。而且还有一点,你想做什么事没困难哪,遇到困难就换一行,等到了一定时间你回头瞧瞧,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没做!我觉得只要你想做,就放稳了心,坚持下去,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定会做好!
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在普洱茶最火的那几年,很多人都转行专做普洱。其实可以理解,一块茶饼就可以卖十几万,真的很赚。但是人必须得保持清醒,尤其是面对一个很火的市场和看到大批的人抢着入这个市场的时候。我当时就感觉这种炒作持续的时间不会长,因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市场宣传,所以尽管我在云南还有个办事处,那我也没有放弃茶器转做普洱,结果证明我的坚持是正确的。
记者:这么看来您成功很大在于坚持啊!
张总:坚持确实帮了我不少,真的。但是光有坚持也不行啊,还得动脑筋想怎么做才好。
记者:那您所找到的那条适合自己的路是什么样的?
张总:做自己的品牌!我们企业目标就是希望打造中国茶产业第一品牌!我们有二十多个注册商标,专做开发。而且我们有一个十多个人的设计团队,结合顾客需求专门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
你看这个普洱刀,当年普洱火的时候我没跟风,我把重点放在普洱刀上。当然在做刀的时候我也会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现在很多人都讲究便携式茶具嘛,外出旅行时要想喝普洱,拿传统的那种钢刀不安全啊,所以我们就创造了这种角质的。携带便利,还很美观。类似的边缘产品还有养壶笔,在紫砂风靡的时候我们不做紫砂壶,但是做与其相关的养壶笔,这灵感来自普通的毛笔,还送给不少制壶大师,他们都很惊叹。
记者:弘建是开发、生产、销售一起抓,那请问哪一块是重点啊?
张总:是销售,以销定产嘛,设计只是我们的创意蓝图。我们现在主要把重点放在茶礼品上,“弘建茶礼”是我们的茶礼商标,目标是打造茶礼第一品牌。中国礼文化历史悠久,有多少节日和送礼人,就有多大的市场机遇!你也可以理解为是迎合市场的选择。拿中秋节来说,以前有顾客和我们抱怨过,送礼的时候如果只送茶具或者只送月饼,感觉特别单调,看着也没新意。如果刻意去买多样礼品拼在一起,又费力费财。我们就是抓住这个遗憾,将多样产品与茶器时尚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还能赚到利润。
你再看我们的店内设计风格,还有我们便携的产品,会发现都是很生活化的,只有这样才能渗透到市场,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而且也确实能给人们的生活添加不少情趣。当然,不论是自主创新,还是找准市场,都是基于坚持干这一行的基础之上。
聊到最后,当问起弘建名字由来时,张总说这是取自茶圣陆羽之字“鸿渐”的谐音,而且他还把这个名字给了他的儿子。持之以恒,这股劲头在张兴荣身上,还会在张弘建身上,会一直,在弘建茶器里......
本栏目采访对象多为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或独具特色的茶具生产、制造以及流通的企业董事长或CEO;采访方式为记者现场采访或采用其他方式互动。欢迎联系栏目。
主持人:冯斯正
联系方式:010-63744187
13671159497
邮箱:fuzzyshee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