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认清发展现状 强化战略研究
加快推进农信社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下)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唐忠民

  “十二五”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农村信用社要抓住国家宏观经济紧缩,中央银行控制信用规模的有利发展时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营方式为主线,从观念、经营、服务和队伍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战略转型,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一个转变”、“两个支撑”、“三个创新”。

  一个转变

  即转变发展观念。农村信用社的落后首先是观念落后,农村信用社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是观念转型。选对学习的榜样、找准努力的方向是转变落后观念、加快转型的捷径。农村信用社可以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开展具体业务合作的基础上,与股份制银行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高管挂职锻炼、业务人员交流、科技系统移植、开展业务培训等,了解现代银行发展方向,学习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在同业合作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推动农信社向现代银行转型。

  两个支撑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金融产品研发、业务操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科技工作是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引擎,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依托,是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动力。在科技信息系统建设上,农村信用社要善于取他山之石,学习借鉴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加快科技发展步伐,用科技引领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品质。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凭政绩论英雄,以德才定取舍,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制度,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考核机制,通过组织培养教育、自我完善提高,增强高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忠诚农信事业的能力;增强危机意识,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合规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引导、激励约束,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依法合规操作的自觉性;建立和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岗位技能练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技能。建立员工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以招收引进为重点,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针对农村信用社地处县乡,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的实际,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平台,营造人性化的政策环境,关注其成长和个性化需求,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措施,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个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的基础不如人、科技支撑不如人、队伍素质不如人,建设现代化的金融企业,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商业银行转型,唯有靠突破、靠创新。

  创新经营方式。一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通过优化资金来源、调整信贷结构、多渠道运用资金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资产质量、提高资金效益。二要加强产品研发,积极开发适应城乡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为广大客户提供品种多样、高效快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三要拓展服务领域,深挖市场,稳定老客户,经营新客户,壮大客户群体。

  创新管理方式。一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理事会、经营层、监事会三位一体、三马拉一车、三点连一线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建立教育引导深入、制度流程严密、监督约束有力的风险防范体系和长效机制。三要提高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化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监督稽核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报表分析系统等电子化手段的应用,实现业务管理的无缝对接,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四要强化引导激励,在人事管理上,要把考核的重点放在激发高管和员工工作热情和开拓创新上;在业务管理上,要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上。通过考核指标的引导作用,促进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向现代银行转型的进程。

  创新服务方式。银行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一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除“坐家等客”的陋习,真正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通过理念的转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二要增强服务功能,在丰富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加快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化服务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改变完全依靠柜面服务的传统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三要改进服务手段,提供亲情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注重服务中的每一个细节,用独具特色的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