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茶叶零售市场的新思考(上)

和君咨询集团蒋同团队

  思考一:中国茶业为什么需要全国化?

  1.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国茶产业集中度极其低,用市场消费容量计算,茶产业则超过了1000亿以上,但是,以2010年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的市场集中度显示,中国制茶业属于市场类型第六等级的“低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并且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属于极低垄断型的竞争性市场结构。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产生一批龙头企业,整个产业才会有未来。而中国茶产业高度分散,一千多个品类,几万家企业,每个品类、每家企业都有一亩三分地。如果要做大,就必须做到别人的一亩三分地里面,要从自己的碗抢到别人的锅里,才有可能壮大,否则,单靠自己那点地盘的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撑壮大。纵观牛奶、食用油、啤酒、白酒、服装、电视等等,各大产业都是如此,茶产业亦如此。

  2.从消费者需求来看。目前中国的茶叶品类、茶叶企业实在太多,多了就乱了,商人是唯利是图的,整个国家大的文化背景是浮躁、现实、拜金主义,加上国家的卫生、质量等诸多环节管理欠力度,导致茶叶市场混乱。以次充好,虚抬价格、农残重金属超标等等。如果全国茶叶市场集中于几个大的领头企业,国家好管理,老百姓好监督,龙头企业也可以发挥产业链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得力。只有全国化,茶业企业才可以做大。

  3.从中国茶企经营者来看。目前国内一批主流的企业家都是40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对未来充满憧憬,愿意接受挑战,做大做强。

  思考二:中国茶业全国化之殇?

  细数中国茶业,销售规模上亿元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集中在1千万元下。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尴尬的局面呢?因为大家都以立顿、天福作为参考目标。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茶业仍仅以立顿、天福的思维来思考茶产业是有点落伍了。

  目前中国的茶业,主要有三种全国化模式。

  1.产品品牌模式。茶叶品类的背后是历史、地理环境、区域气候、工艺等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共享资源,无法成为某家企业独有。但是产品品牌是可以独享的,茶叶、白酒属于大众消费品,大众消费品的品牌本质上是在消费者心中抢占一个位置——告诉消费我是这个品类中最好的,消费者买的是安全放心。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立顿、普洱茶的“大益”,黄山毛峰“谢裕大”、竹叶青的“论道”。

  2.渠道品牌模式。渠道品牌本质不是茶叶文化,而是茶叶好坏的标准,渠道品牌提供給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让消费者放心,这种放心是源自专卖店的品牌而不是对老板本人的信任。渠道品牌的定位是茶叶专家,来专卖店购买到的茶叶都是正装好茶,渠道品牌整合了上游的茶叶生产商,渠道品牌实际上是一个茶叶展示和交易的平台。因为超越了老板的人际销售,赢利方式可以复制,企业可以实现连锁化扩张。这种模式的代表是台湾天福、福建八马。

  3.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说到底是一种渠道形式,借助于淘宝等平台开旗舰店或者自己独立运营平台,成本比线下低,面对的是全国市场。做电子商务的茶企已经很多,但是目前没有出现大企业,原因是缺少创新,一味模仿。为什么服装的电子商务“凡客诚品”短短几年做到了几十个亿,而同样的时间茶叶只有几千万规模,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