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草莽与首富:揭秘梁稳根造富神话


  他是一个穷小子,在29岁时辞去了国有企业的工作下海创业,气得父亲举起了扁担。如今,梁稳根已拥有700亿元的财富,并据多家媒体报道,他可能将“弃商从政”。

  梁稳根等4人创建的三一重工也成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2011年7月,三一重工以市值215.84亿美元首次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排行榜。

  在外企、国企曾经一统江山的机械工程行业,三一重工的崛起令业内瞩目,其横冲直撞的竞争风格与其在资本市场的纵横捭阖,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这个“中国制造”的新版本,究竟是如何被造就出来的?

  生于草莽

  唐修国在一次晨跑时遇到了梁稳根,梁稳根对他说:“如果我是你,我3年跑到华盛顿。”这是1983年,湖南涟源市的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两人都刚刚大学毕业分配过来。梁稳根说这句话想激励唐修国考哈佛大学研究生,这是梁稳根的一个梦想,但他当时已经28岁,并成了家,唐修国当年只有21岁。

  虽然梁稳根并不知道哈佛大学在波士顿而不是华盛顿,但这种常识性错误没削弱对唐修国的刺激。“我崇拜他。”唐修国现在还是这么说,“他是有社会阅历的,经历过做小手工艺品谋生的阶段,袁金华也下过几年乡,但我和毛中吾只是应届毕业生。”

  一起创业的4个兄弟就是在洪源机械厂凑齐的。在4个兄弟里面,梁稳根年龄最大,老成持重又喜欢谈论时政,一副改革先锋的模样。而在创业之后,他又成了一个最会制造故事的人;唐修国戴着一副大眼镜,经常笑呵呵的;毛中吾长着一张国字脸,言谈犀利,他当过工人,读过夜大;袁金华圆脸,留分头,下过乡,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探索创业

  梁稳根提出了辞职办企业的想法,当时新中国第一张私营经济的“准生证”随着中国光彩实业有限公司的成立而诞生。虽然还没听说过“下海”这个词,但在兄弟们面前,梁稳根提出了一个更蛊惑人心的说法:“做一块试验田,探索现代企业管理。”

  1986年,4人凑了6万元本金,在创业的前几年里做了贩羊、焊片等不怎么赚钱的买卖,最终靠新材料站稳了脚跟,到了1993年,三一新型材料厂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产值已经过亿。

  研究生毕业的向文波在1991年加入三一。1994年前后,受宏观调控影响,新材料行业不太景气。向文波考察市场后认为混凝土机械行业前景不错。于是,梁稳根和向文波带着300万元本钱从茅塘乡出来,到长沙创立三一重工。

  “刚开始的时候可是有‘背水一战,不成功则成仁’的意思。”唐修国回忆,那时候大家出去必须拿合同回来,要把产品卖出去。那时候企业摊子小,只要每个月卖出几台产品,就开始盈利了。

  但在2000年之前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仍是舶来品的天下。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建机、利勃海尔等国际品牌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10%还要被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一的徐工集团、三一的同城兄弟中联重科等国企瓜分。在它们面前,三一重工唯一的产品——混凝土泵车属于“小打小闹”水平。当时,三一集团的主要盈利来源还是老家的金属材料和焊接材料业务。

  尽管如此,1997年,在唯一的产品实现盈利后,三一又看上了挖掘机市场。当时做出这个“进攻”决策,依然是个冒险行为。在这之前,韩国大宇、现代,德国阿特拉斯品牌相继涌进中国挖掘机市场,本土品牌全军覆没。

  三一“猛冲猛打”的基因又发作了。“300多万元的泵车我们能做,不到100万元的挖掘机怎么会做不出来呢?!”唐修国从1998年起,连续4年在各种公司会议上讨论挖掘机的制造,除了液压系统、驾驶室要靠进口,关键的问题出在液压油缸上,日本KYB出口给中国多少油缸,决定了中国可以生产多少挖掘机。

  2002年3月,梁稳根亲自坐镇第一期挖掘机的生产。液压系统是进口日本小松的,发动机采购德国的,油缸是三一自己生产的。一套装备配在一起,结果是完全不能工作。一期30台挖掘机全军覆没,最终被当成废铁贱卖。

  挖掘机的核心部件依然需要靠进口,重新用回KYB油缸后,小松液压系统的供应又出了问题。从2002年到2006年,挖掘机业务一直是三一咬牙想要啃下的骨头。

  “猛冲猛打”虽然让三一闯进了挖掘机市场,但在汽车业务上却损失惨重。2002年7月成立的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主营业务里原本包括重卡、客车、汽车起重机底盘等。但其中的客车因为“三一优势不足”,已经停产。

  一位熟悉工程机械行业的人士告诉媒体记者:“那一次,三一大概赔了1个多亿。”

  不过,他觉得三一的风格就是如此。“他们非常看重对市场的开拓,即使失败了也愿意一次次埋单,然后再推出新的产品。”

  创新发展

  德国产品能用4年,我们的能用3年,但他们的机器坏了维修跟不上,三一能快速提供维修服务。这就是创新。

  2004年下半年,在政府紧缩银根、控制基建规模之后,三一重工遇到了麻烦。

  “我们那时搁置了一些发展计划。对内部和外部形式的担心让我们担心项目的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日。”唐修国说,那时为了提高公司决策效率、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三一重工还将在早上7点半举行早餐会变成了一项成文的制度。

  几个创始人又捡起了20年前看过的书。“我在1985年的时候就看过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时候还是台湾版本的,叫《有效的管理者》,是蓝色的外皮,没有今天的包装漂亮,是梁总让我看的。”唐修国关于和管理层讨论读书的回忆异常清晰。

(本报综合整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