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叶,精明的徽州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色如翡翠,香似兰蕊”的松萝茶远销海外,为中国茶叶首次走出国门立下铺路架桥之功,亦为后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瑞典东印度公司是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与东方国家进行贸易的跨国公司,中国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在70多年间,先后派遣过35艘海轮来华贸易,“哥德堡号”只是其中一艘。这艘因沉船事件而举世闻名的巨轮,造型精美、装备先进,经过4万公里,长达18个月的航程,于1744年6月到达珠江,在澳门短暂停留后沿珠江抵达虎门,7月抵广州黄埔登陆。翌年1月,“哥德堡号”满载从中国采购的茶叶、景德镇精美瓷器以及丝绸等货物,开始了艰难的回国航程。1745年9月12日凌晨,在距离瑞典南岸港口哥德堡900公尺的海域,不幸与暗礁相撞,致使巨轮沉入大海。
“哥德堡号”沉没后,探测行动迅即展开,但因船体严重损坏,打捞难度极大,潜水人员经多方努力,首次寻获30多吨茶叶。1864年至1907年间,潜水人员又先后打捞出大量茶具、器皿和4300件瓷器。时至1984年,科学家运用现代探测技术,使“哥德堡号”沉船周边海底深藏的数以万计古瓷碎片清晰展现,更引发了世人对哥德堡号沉船揭秘的兴趣。从1986年开始,东印度哥德堡号基金会,每年派出一组海底打捞队,共打捞出茶叶370吨以及300多件完好无损的瓷器,打捞队还发现“哥德堡号”沉船货仓装有2000余只徽式茶箱,这些特制盛放茶叶的箱内,先铺一层铁皮,再衬以糯米蜡纸,使茶叶密不透风。每只茶箱可装茶叶150公斤。箱盖印有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缩写字样和“哥德堡号”代号“GB”,其中一些茶箱还装有锡罐包装的绿茶。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淹没海底达250年之久的茶叶,由于包装精密,一部分茶形依然紧结卷曲,色泽淡绿,香气犹存,冲泡后仍能饮用。
2007年4月25日,第六届八大处中日园林茶文化节在北京开幕,中国茶叶博物馆在会上展出的4种珍贵茶样中,最吸引中外茶人瞩目的就是“哥德堡号”沉船打捞的中国绿茶。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在经过充分研究后,告知公众:“根据记载,这是安徽休宁的松萝茶,属于绿茶类。”
据史料记载,中国绿茶首次出口欧洲的时间是1606年,这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松萝山碑记》和大方和尚在松萝山创制松萝茶的时间相吻合,其时正值松萝茶出口贸易的鼎盛时期。至于当时徽州松萝茶时尚的锡罐包装,在清代诗人周亮工的《闽茶曲》诗文中,就有“学得新安方锡罐,松萝小款正相宜”的表述。
公元1771年英国向世界发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英国伦敦茶叶经纪人协会报告”,以及“瑞典东印度公司茶叶收购订单”的统计资料证实,当时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只有徽州松萝茶、福建武夷茶和广东珠茶。历史文献上查不到其他茶类贸易的记载。史实表明哥德堡号沉船打捞的茶叶样品即是松萝茶的论断是很科学的。
随着“哥德堡号”沉船的揭秘,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松萝旋风”。2008年4月15日下午4时56分,承载着28万休宁人民期盼已久的“哥德堡号”沉船打捞的松萝茶样品,从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被披红挂彩迎回故里。曾在中国炒青型绿茶史上独领风骚的松萝茶,历经263年风雨沧桑,神奇地回到了原产地休宁。茶乡儿女为“哥德堡号”的传奇故事而倾倒,为厚重的松萝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