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扬帆海西 再谱华章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农合银行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洪耀文

  图为群众在农信小额支付便民点办理业务。
  图为福建省推广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
  图为福建省小额贷款信用村揭牌仪式。
  图为福建省联社组织宣讲团赴基层宣讲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
  图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鄢一忠为新入职员工授课。

  “三位一体”  实现跨越发展

  自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交由福建省政府管理后,为了支持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允许涉农部门和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账户,允许将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管理和发放,允许财政预算外资金存入农信社,同时出台帮助农信社完善固定资产确权手续、支持农村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清收公职人员拖欠贷款等政策。

  2010年1月,福建省委决定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党组织由市、县(区)党组织领导转为省联社党委垂直领导,标志着该省农信社系统党建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

  农信社交由省政府管理6年来,福建省农信社系统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强化服务,规模日益壮大,资产质量提升,盈利能力日益增强,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发展提速。六年来,福建省农信社总资产从650.8亿元增加到2443亿元,增长275%。各项存款余额从557.19亿元增加到2015.05亿元,增长261.65%。各项贷款余额从415.8亿元增加到1348.47亿元,增长224.31%。实现各项收入491.36亿元,账面利润124.44亿元,净利润87.05亿元,累计缴纳各项税金41.1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

  质量提升。资本充足率由负转正,从2005年底的负0.07%上升到16.26%,名列全国农信系统第一。拨备覆盖率从15%提高到324.01%,名列全国农信系统第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从2006年底的16.73%下降到1.43%,资产质量名列全国农信系统第二。

  服务有效。全省共设立营业网点1800多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同时布设小额支付便民点8553个,覆盖建制村超过50%,布设量及覆盖率均居各银行机构之首。每年发放占全省65%以上的农户贷款,全省40%以上农户获得信贷支持。发放的授信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30%以上。成为服务“三农”、建设海西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形象改善。由于实力提升、质量提高、服务优化,队伍素质、精神面貌大大改观,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提升,农信社的形象大为改观。

  数字见证辉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该省农信系统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的过程。

  经过6年来的改革发展,福建省已建立起农信社、农商银行、农合银行三位一体的格局。先后组建了闽侯等67家统一法人的县级联社(其中在全国率先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柘荣县农信联社),组建了晋江等3家农村合作银行,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统一法人联社——厦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上杭、莆田、福州、泉州、漳州、三明、南平、石狮等8家农商银行先后开业,厦门、宁德、龙岩、福清、平潭等农商银行正在筹建中。该省各家行社都进行了增资扩股,大大增强了资本实力。

  “改制不改向,支农本色不变,改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我们会沿着这个路一直走下去,始终做农民的贴心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严正说,农信社、农商银行、农合银行股东在当地,员工在当地、贷款投放在当地,税收缴纳在当地。农信社改制后,它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联系更为紧密,可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不断改革后,各市县联社、农商银行、农合银行建立了有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确保科学民主决策、高效落实执行和有效管控风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法人治理结构。


  创新产品  服务县域经济

  深化改革,激发了福建农信社的经营活力,实现自身发展,也增强了服务海西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服务福建跨越发展,我们农信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鄢一忠的战略构想中,服务海西建设和福建跨越发展已经融入农信社系统的日常工作之中。

  今年5月,国家公布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动对接,靠前服务,积极担当海西发展的“金融动力”。

  鄢一忠在接受采访时说,“《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农村信用社作为以县级法人机构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机构,无疑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数据显示,在福建全省58个县(市),有30家农信社存款总量在当地排名第一,50家排名前三;贷款总量有26家排名第一,49家排名前三。充分说明了农信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渔业生产是东山县的支柱产业,但又是弱势产业。东山渔民大多数仍在使用木质渔船,吨位小、抗风能力差。曾有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渔民,想采取合股的形式,或购或造大马力钢质渔船,来提高效益和安全系数,却苦于资金短缺。

  东山县农信联社有关负责人说:“为破解渔农融资难题,我们与海洋、保险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积极协调,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钢质渔船所有权抵押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渔民资金需求问题。”

  据了解,目前福建省农信社支持海洋经济的贷款余额近60亿元,下一步将突出支持海洋新型产业发展,推动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加快发展。


  情系“三农”   谱写惠农新曲

  在福建,农村信用社系统是全省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城乡分布最广泛的金融机构,被农民群众誉为“根植大地的银行、遍布城乡的银行、服务‘三农’的银行、造福民生的银行”。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和‘三农’血脉相连,根在‘三农’,优势在‘三农’,真正发挥了支农主渠道和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6月份,又到了竹荪开采上市的季节,平日冷清的顺昌县大历镇又热闹起来,菇农们忙着采摘、烘烤、包装,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我家今年种了3亩竹荪,每亩纯收入可达5000元,我要感谢信用社让我走上致富路。”大历镇秀吴村菇农张晓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像张晓平这样的农户不胜枚举。据悉,福建省已有301万户农户获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占全省农户数的43%。同时,该省农信系统大力推动信用村镇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创造条件,已创建“信用村”3063个、“信用乡镇”123个。

  在该省农信社的资金支持下,福建全省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等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畜牧、园艺、林竹、水产等四大主导产业和水产品、畜牧、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笋竹、烤烟等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得到长足发展。

  2007年从漳州师范学院园艺专业毕业的漳浦姑娘林小莉,现在已经是拥有2000多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的福建永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了。“当时我们只有一个园艺场,缺乏扩大种植规模的资金,多亏了漳浦农信社的贷款,帮助我们建立起了新的温室,还引进了水培花卉技术。”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林小莉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农信社。

  截至2011年7月,漳浦县农信社共发放花卉贷款1897笔,金额超亿元,在农信社资金的支持下,花卉业成为漳浦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多年来,福建省农信社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丰富金融服务品种,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海西新农村建设。据了解,近年来,该省涉农贷款实现“三个高于”,即全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实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在深化改革中,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始终坚持以改进支农服务为首要目标、以转换经营机制为手段,始终坚持贷款重点投向“三农”和广大中小企业,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

  深化改革  加强队伍建设

  “人才是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就必须加强人才‘学习力’建设,这样,才能让农信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福建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鄢一忠指出,该省农信联社成立后,始终把加大投入、抓好培训、优化队伍、提升素质作为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福建省农信联社着力推进“学习型”机构建设,将教育培训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了全员学习日制度,先后举办高管培训班,组织地区联社进行学习交流,编撰员工应知应会知识读本。推动全员参加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同时,该省农信联社公开招聘部分县市主要高级管理人员推荐人选,公开竞聘联社机关处长助理等管理人员,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该省农信社社每年都公开、公平、公正地招聘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优化了员工队伍结构。近期,该社还出台了薪酬管理指导意见,强化“增收靠增效、收入凭贡献”的薪酬分配观念,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农信社改革越深入,机制转换的要求就愈加迫切。深化改革,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惩罚分明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工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任用与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构建起与金融竞争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 鄢一忠深有体会地说。

  近年来,该省农信联社全面推行绩效考核,通过强化对规模、质量、效益、安全指标的考核,建立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机制。每年评出经营管理十强、业务增长十佳。同时,制定完善160多项规章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成立稽查大队,加强稽核审计工作。针对高风险联社,出台奖罚并重政策,强化督导,扶持高风险社化解风险。建立高管人员风险保证金和员工操守基金制度,有效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到推进发展上、把功夫下到履职尽责狠抓工作落实上” ,鄢一忠指出,“同时做到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在制度安排上及时跟进,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依靠制度来治理庸懒散。”

  近两年来,该省联社党委先后对41位表现出色的高管人员给予提拔任用。同时,对10名违规违纪以及不作为、不称职的高管人员给予撤免职处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自去年初福建省省委批复全省农信社系统党组织垂直管理以来,该省联社党委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加强。同时结合中组部、中宣部和省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开展“争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示范行社”活动,进一步梳理、规范、拓展、创新、提升,努力实现“金融品种全、覆盖范围广、服务质量优、业务发展好、管理水平高”的目标,全面提升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

  数据显示,在党委垂管的短短一年半时间内,福建省农信社各项业务实现大发展,存款增长48.63%、贷款增长43.74%,资本充足率上升7.9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下降2.96个百分点,利润增幅达到104%。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鄢一忠表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省农村信用社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落实《海西规划》,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动作为,进一步奏响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的主旋律,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风雨历程  六年完美嬗变

  60年风雨征程,60年改革发展。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系统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创业、改革、发展之路。

  “农信社成立60年来,始终担当着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民生的重任,这是我们的宗旨,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品牌,也是我们的优势。”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鄢一忠说。

  从1951年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在福州市新店乡试办全省第一家农村信用社起,农村信用社很快成为农民摆脱贫困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力量。随后,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艰苦创业、六七十年代的跌宕起伏、八九十年代的改革探索阶段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信社开始了新一轮改革的探索。

  2005年7月,福建省政府成立了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全面履行对全省农信系统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标志着全省农信社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启了农信社改革发展新的篇章。

  “只有不断改革,加快发展,才能赢得先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鄢一忠接受采访时表示。

  自农信社交由福建省政府管理6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人行、银监、财政等有关部门支持下,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团结和带领农村信用社系统1.8万名从业人员,以服务跨越发展、服务“三农”、造福民生、奉献社会为己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了从“丑小鸭”到“金凤凰”的完美嬗变。

  今年8月27日,福建省农信社在成立60年之际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各项存款达2015.05亿元,成为福建省第4家存款突破2000亿的金融机构。今年1—8月份,农信社系统的存款增量达288.98亿元、比年初增长16.74%,存款增量和市场份额增幅均位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