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八方阡陌 海南
征途千里 始于跬步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助推业务发展纪实
钟洪涛

  2007年,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与“穷人银行家”尤努斯先生拉钩约定,将小额信贷模式引入海南。
  2008年4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省博物馆接见全国劳模代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
  2010年3月24日至25日,现任海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原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就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服务问题到海南进行专题调研。

  编者按: 

  在这里,我们将记录一段艰难跋涉的探索之旅;

  在这里,我们将领略一腔为农服务的豪迈之情;

  在这里,我们将共鉴一种破解难题的智慧之策;

  在这里,我们将找寻一个可供借鉴的改革样本;

  这里是海南——小额信贷事业在中国初现曙光之地,

  这里是海南——“尤努斯精神”在中国的一个全新演绎。

  从“西去取经”引入“尤努斯模式”,到“本土创造”成功开发出一套具有海南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一小通”贷款。海南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便在农村小额信贷领域站稳脚跟,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值此十二五开局之年,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模式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机构发展小额信贷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改革范本。

  海南“尤努斯”:从“西天取经”到“本土创造”

  2006年,当诺贝尔和平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银行家尤努斯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样一项远在挪威的决定,将在中国引起一场小额信贷的探索革命。

  2007年,在尤努斯的脚步踏上中国海南的土地之前,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小额信贷模式将在中国被演绎成一个全新的小额信贷发展范本——“一小通”小额信贷模式。

  “拉钩结盟”定合作

  时间追溯到2007年4月,时值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召开,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应邀出席论坛。当时任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得知尤努斯成功用小额贷款帮助几百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后,主动要求与尤努斯进行会面。

  两人一见如故,罗保铭对于尤努斯的小额信贷模式非常感兴趣,主动邀请其担任海南省政府顾问,从而帮助和指导海南探索出一条符合海南实际的小额贷款模式。当时罗保铭幽默地表示:“在中国说话算数是要拉钩的。”于是两人像孩童一样拉起了钩,从此拉开了海南农信社以小额信贷撬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

  2007年7月,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海南省联社)与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小额信贷项目谅解备忘录。12月,中国(海南)农村小额贷款国际论坛在海口召开,罗保铭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词。此次会议上,尤努斯被正式聘任为海南省政府顾问,并发表了《海口宣言》,倡导“人人享有平等的融资权”的小额信贷发展理念。

  值此,海南省农信社与尤努斯的合作正式启动。

  “琼中模式”谋创新

  2008年1月,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专家正式进驻琼中,由罗保铭亲自挂帅在琼中营根镇两个自然村进行格莱珉模式小额信贷试点,海南省联社投入项目资金3000万元,全力支持试点项目的开展。

  整个项目严格按照格莱珉的模式开展。项目办公室下设若干个分支,分支设经理1人,会计兼秘书3人。每个分支下设若干个中心,每个中心设主任1人,经理1人。每个中心下设5—10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临近的5名家庭妇女组成,小组成员中民主选举产生组长1人。贷款程序为:在中心会议上,小组长为小组成员提出贷款申请,中心主任审查,中心经理审批。

  在推进格莱珉项目试点的同时,海南农信社根据罗保铭提出的“学习尤努斯精神、借鉴格莱珉方法、探索海南新模式”要求,逐渐探索出具有农信社特色的小额信贷“琼中模式”。

  首先,成立了小额信贷部,各乡镇建立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站,每个村设立小额信贷技术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小额信贷服务网络。

  其次,组织农户成立5户联保小组,实行“5户联保,妇女承贷,2万以下,不需审批,7天到位”的“一小通”贷款模式。农信社公开承诺:凡组成5人联保小组的,贷款2万元以内,农信社7天内放款到位,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

  最后,争取县政府支持,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和扶贫款为农民小额信贷进行贴息,规定凡提前还清贷款的,贴息100%;按时还款的,贴息80%,鼓励农民讲诚信。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琼中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年年底已发展农户3177户,贷款近4500万元,还款率100%。同时,为琼中85%以上的农户建立了信用信息系统。

  “一小通”模式全省推开

  2009年7月23日,海南省政府在琼中主持召开了“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暨琼中小额贷款全省推广会议”,吹响了农信社“一小通”小额信贷全省推广的号角。7月31日,经过为期3个月封闭式培训的300名大学生小额信贷技术员在屯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出征动员大会。随后,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技术员在全省204个乡镇逐步设立了小额信贷服务站,初步搭建了农民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的服务网络。

  为推动小额信贷的全面推广,海南省政府的财政扶持政策也频频出台。2009年9月9日,罗保铭主持召开的促进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会议,明确提出“农户小额贷款政府应当贴息”。2010年1月14日,罗保铭主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海南省农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把小额贷款贴息上升为省政府战略。11天之后,罗保铭又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0年各级财政要拿出7700万元撬动农民小额贷款25亿元”。

  2010年5月“海南‘一小通’金融模式开发”项目在海口通过专家鉴定。作为专门为发展小额信贷而设计开发的项目,填补了海南小额信贷管理科技的空白,在全国的小额信贷管理技术上也具有独创性。至此,“一小通”小额信贷模式,正式成为海南农信社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牌。

  后台发力——

  政府的“有形之手”

  通过琼中的成功试点,印证了小额信贷能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可以引导农民发展和扩大生产。因此,海南省政府将小额信贷贴息定为省政府的战略目标。

  在贴息的具体操作上,各地政府又有所不同。琼中县政府规定提前还清小额贷款的,贴息100%;按时还款的,贴息80%,逾期还款的,不予贴息,培植农民的信用意识。东方市政府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农户小额贷款由政府全额贴息,政府协助清收不良贷款,并对发放小额信贷经办信贷员给予每笔贷款30元的奖励,促进了小额信贷业务快速发展。贴息比例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的支持高达100%(其中中央财政3%,各级地方财政共负担97%),单个农户50%,农村妇女贷款85%。

  贴息政策由试点上升至省政府战略,是各级政府官员“沉下身子,真心扶助”的结果。

  2009年7月23日,海南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暨推广琼中县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经验座谈会”召开。会上,在听取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介绍了农村小额贷款工作开展情况后,海南省政府副省长陈成指出,“琼中模式”取得成功的核心在于政策支持到位。琼中县政府和信用社制定了《农村小额贷款管理办法》,使农村小额贷款有章可循,还制定了《农村小额贷款奖励实施意见》等鼓励措施,每年县财政拨出不少于130万元用于农村小额贷款的贴息,极大地鼓励了农户充分利用小额贷款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海南小额信贷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组织力量。政府成立担保公司,极大地简化和方便了农民的贷款,政府拿出少量的资金用于小额贷款贴息和担保,一元抵十元、二十元使用,真正解决了农村、农业、农户发展经济资金不足的难题。政府的金融助力行为,也使得扶持方式直接向农村经济机体输血,转为提高农村经济机体造血功能的转变。

  贴息,使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了刀刃上。

  选贤任能——

  小额信贷“童子军”

  在海南省各处乡间地头,每天都能看到一些头戴斗笠、身穿海南服、骑着自行车的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的身影,他们挨家挨户向农民宣传科学技术与金融知识、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发放小额贷款、开展小额信贷服务。

  这支由清一色没有过多从业经验的年轻大学生组成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信贷操作流程和行为准则,因为是农信社最年轻最有活力的队伍,所以被海南老乡们亲切地称作小额信贷“童子军”。

  2008年10月,怀着青春的梦想和满腔热情,从海南外国语职业学校毕业的姚淑华走进了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这个大家庭。分配岗位时,生性好强、喜欢挑战的她,选择了小额信贷员的岗位。

  当时,格莱珉小额信贷在海南的试点工作移驾屯昌县,姚淑华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孟加拉专家海德尔·阿里先生做翻译,进行项目宣传和推广。工作头一年,姚淑华几乎每天都“泡”在乡下。由于长期暴晒,她的皮肤越来越黑,肤色酷似孟加拉人,当地农民就亲切地称她为“孟加拉女孩”。

  因为表现突出, 2009年8月,姚淑华被调回海口,担任海口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小额信贷部经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海口这样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何去开辟小额信贷市场是她第一时间思考的问题。

  在得知海口市农信社与市农业局把目光移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重大政策后,姚淑华参与撰写了《海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试点实施方案》以及《海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带领团队实地走访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0年12月5日,她的团队为海口市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0位社员提供1124万元的小额贷款服务。

  从2009年年初面向全国招聘第一批大学生起至今,这支“童子军”队伍已扩充到500多人,覆盖了海南203个乡镇。首批200多名小额信贷技术员,人均服务的农户超过了200户,而他们的不良率都控制在2%以内。在这个队伍中,个人服务农户最多的超过600户,发放金额超过1000万元,个人月收入超过了6400多元。

  海南省农信社以独特的人才招聘要求和多劳多得、德才兼备的信贷员成长考核机制,打造出了一支契合海南地域文化、闻名全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学生小额信贷专职队伍。

  风险防控——

  打造“海南策略”

  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前,其仅有13亿元,但不良率却高达71%。三年后,海南农信社不良率仅为1.2%。

  海南省农信社究竟有着怎样独到的破题之策呢?

  让农民自己管理贷款风险。“农民是最讲信用的”,吴伟雄坚信自己的判断。职业生涯到目前为止从没有离开一个“农”字的职业经历,让吴伟雄的判断充满说服力。有了这样的前提,海南农信社在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控制上,创造性地推出了“把贷款的审批权交给农民,让农民自己管理贷款风险”的大胆举措。

  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为将《海口宣言》落到实处,海南农信社率先提出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2万元以下信用贷款,只要农民自愿组成5户联保小组,在接受小额信贷技术员为期7天的培训后,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发放贷款。同时,海南农信社在屯昌等市县引导种养大户成立农民自己的担保公司,通过担保公司为农户发放担保贷款1.1亿元,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户2-20万较大额度贷款需求的方法。

  把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根据农户的信用记录,海南农信社独创“诚信奖励金”制度,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和额度。农户每月按时还息,到期还本,每月诚信奖励金一次性归还农民。若一次利息逾期,全部诚信奖励金将转化为利息,不再返还。信用等级越高,利率越低,额度越大;反之,利率越高,额度越小。以此来培养农户诚信消费意识。

  把风险控制权交给信贷员。农民的信用风险由农民自己解决,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道德由小额信贷技术员自己解决。

  首先,严把小额信贷技术员的准入关。小额信贷技术员招聘要过“五关”,方可出师并与信用社参订劳动合同,享受正式员工待遇,并配发系统操作号,享有单独放款权利。出师后的小额信贷技术员与师傅及片区副队长组成联保小组,一人发生风险由联保的小额信贷技术员共同承担责任。

  其次,建立“721鱼咬尾”制度,防范操作风险。每发放一笔贷款,除了发放该笔贷款的小额信贷技术员以外,至少要有1名直接监督人和1名间接监督人参与贷款管理。实施三个以上人员的交叉监督机制,即发放贷款信贷技术员、直接监督人员、间接监督人员(副队长),分别按照70%、20%、10%与绩效和责任挂钩。监督人员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假借名贷款和垒大户。当贷款出现风险的时候,三者按以上比例赔偿,利息收入也按上述比例分享。三者责任比例为:7(A):2(B):1(C),A监督B,B监督C,C监督A,其中A、B两者不能相互监督,这三者之间,形成联保机制。

  通过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小额信贷的风险基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到期收回率和利息收回率均达到98%以上,不良贷款率在2%以内。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