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信用社根在农村、本在农业、志在农民,服务“三农”责无旁贷。深深地铭记着这一点,青海信合人的身影遍及了青海的每一个角落:从农区到牧区,从田间到草原,从城镇到乡村……一个个踩在田间地头的足迹,无声地述说着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这支“支农主力军”、“服务县域经济的生力军”的付出与成长;一个个洋溢于农民脸上的笑容,用发自心底的声音,夸赞着这家“农民自己的银行”!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于2005年6月9日。6年来,青海省联社引领全省农信社高举科学发展大旗,攻坚破难、锐意进取,实现着一个个历史性的跨越:各项存款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50亿、100亿直至20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贷款总量也分别实现了50亿元到140亿元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风险管控水平明显提升,资产质量大幅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0%以内,利润扭亏为盈并连续4年实现法人机构的全面盈利……一连串喜人的数据背后,蕴藏着青海信合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凝聚着青海农村信用联社的领导班子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的艰辛和汗水,同时也让人感受到青海省农信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曾经的那个“草鞋银行”已经淡出了青海人的记忆。现如今,青海省农信社已经成为高原大地县域支农主力军,支农力度不断增强,改革成效凸显出“五新”的特色。
“三农”服务 结出新果实
“一定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党政放心、人民满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金融机构。”这是今年初履新的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韩英饱含深情的承诺。其实青海农信人也一直在践行着这样的诺言。
几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宏伟目标指引下,青海省农信社先后出台了支持春耕生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支持玉树灾后重建等指导性文件,开发了“农爱乐”、“牧家乐”、“白领乐”等新型信贷产品,突出支农重点,改进支农服务,扩大有效信贷投入。
青海省联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培育了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截至今年10月末,该省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103.7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2.25%。
破解融资难题,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直被青海省联社作为自身应尽的义务。一方面,大力支持县域内符合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环保政策,且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着力破解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努力改善服务,开辟“信贷绿色通道”, 探索农业生产订单、仓单、保险单、应收账款、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使用权、收费权、经济林权等抵质押贷款方式,不断创新担保方式。
特别是在今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农信社新增信贷规模减少,青海省联社从各个方面积极协调,通过适时调整贷款投向、有效协调贷款规模、创新服务手段、探索多渠道合作途径等有效措施,确保了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减。1月-10月,青海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牧业产业化企业贷款23.1亿元,投放水电、矿产、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企业贷款7.56亿元,投放房地产、建筑、餐饮类企业贷款2.36亿元,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60.08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加14亿元,有近1600户中小微型企业客户得到了农信社的贷款支持,为该省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活力。
为全力支持青海省“十二五”重大战略工程——曹家堡临空经济区建设,青海省农信社率先于全省各金融机构,第一家向海东工业园区发放贷款4亿元,并充分发挥农信社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积极配合工业园区无偿代理发放农民征地补偿款,保证了征地农户生活的平稳过渡和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紧抓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大对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今年前10个月,青海农信社已累计向钾肥、焦煤、水泥、钢铁等循环经济区支柱型产业、项目发放贷款16.5亿元。
管理体制 取得新突破
几年来,按照流程银行经营理念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青海省农信社开展了劳动用工和薪酬改革,建立了适应新组织架构的运行机制。广泛推行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打破了岗位“铁饭碗”,形成了员工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敬业精神。形成了按贡献大小决定薪酬水平,收入能升能降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了岗位绩效工资体系,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锅饭”,激发了员工活力;为了优化队伍结构,青海省农信社严把“进口”关,始终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先后3次面向社会统一组织公开招聘新员工,严格遵循招聘公告的环节,从报考者中成功招录一大批有较高学历、较高素质的新员工,为员工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全省农信社完成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
青海省农信社稳步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力抓央行票据兑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6年至2009年,青海省信用社克服基础薄弱、包袱沉重、总量偏小等困难,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完成了第一轮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省共组建统一法人社30家,为下一步开展股份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0年9月末,青海全省农信社申请的22164万元专项票据全额兑付,改革扶持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全省首家农村合作银行——共和农合行于2010年末正式揭牌运行,西宁农商银行作为青海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也已获准筹建,将于2011年内挂牌开业。
风险防控 达到新水平
为达到强化基础、彻底治乱的目的,青海省农信社加快了以组织架构调整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几年时间里,该省农信社相继出台了170多个制度办法,内容涵盖了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制度框架,规范了业务流程,促进了业务的迅猛发展。
同时,联社将综合目标考核、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劳动用工、薪酬等五个方面作为制度科学化的突破口,实行重点突破。
如今,一套相对配套、相对科学、相对稳定的制度业已完善,为青海省农信社向现代金融机构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几年来,青海省农信社不断强化稽核检查力度,推行了“全覆盖、不间断”序时稽核、专项稽核等多种稽核检查方式,基本实现了对农村信用社所有网点、所有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面稽核,并成功开发出稽核管理系统,提高了稽核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组建了青海省联社稽核大队,创新了稽核制度,按照人员移位、断电式、顶岗作业等方式对县级联社进行全面稽核。同时,该省农信社还开展了一系列高风险时段、高风险业务的专项检查,加大了对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存在的风险隐患的排查力度,切实消除了案件隐患,预防了大要案的发生。
针对基础工作薄弱的实际,青海省联社从2011年起在全系统开展了基础工作标准化管理活动,实施三年达标升级规划,力促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定并组织实施了《青海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11-2013年营业网点建设(改造)规划》,着力提升该省农信社的外部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建设 实现新飞越
多年来,青海省农信社不断加大科技建设投入,以全省集中的数据中心的建立和综合业务系统全面上线为标志,青海省农村信用社已建成功能齐备的现代支付清算系统,彻底打破了长期困扰农村信用社结算难和汇兑难的瓶颈,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完成了信贷管理系统建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会计财务信息系统的移植上线,完成了灾备机房建设。应用程序不断完善,综合柜员制改造正在有序推进,银行卡业务迈上了新台阶。2011年6月末,青海省农信社银行卡发卡量达到38.78万张,比年初新增8.65万张,完成全年计划的53.19%,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2.96%。完成了全省乡镇一级金融空白服务区的调查,制定了《金融空白地区服务实施办法》,并在格尔木市察尔汗成功试点利用POS小额取现,为全省填补金融服务空白积累了经验。目前,青海省农信社已安装ATM机70台,POS机582台,金融服务不断延伸。该省农信社加大创新产品力度,在全省首家推出“紫丁香·福农卡”,完善了银行卡业务品种和服务功能,大大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的金融需求。
业务发展 迈上新台阶
面对省内金融市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青海省农信社以实现“资产、效益、队伍”三个根本好转为抓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打造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两个核心竞争力。强化“四个着力”,即:着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提高领导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着力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着力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形象。以青海省联社本部的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的转变为切入点,聚全省农信员工之智,凝全省农信员工之力,推动了全省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截至2011年10月末,青海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240.75亿元,是2004年末的9.08倍;各项贷款余额143.61亿元,是2004年末的5.0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