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乘着全国农信社改革的滚滚车轮,2005年3月28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开启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新纪元。
六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云南省财政、金融办、银监、人行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省农信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开拓创新、加快发展,走上了充满挑战、催人奋进的改革发展征程。
六年来,云南农信人敢为人先、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他们用超凡的胆识和魄力推进了农信社的体制机制改革,让云南农信焕发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六年来,云南农信人自加压力、脚踏实地、顽强拼搏,他们用汗水和心血书就了一页页辉煌的业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巨变!
硕果累累 存款突破3000亿元
六年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推进,业务快速发展,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一个个数字客观地呈现着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截至2011年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下同)资产总额3778.53 亿元,是改革前的4.31倍;存款余额3050.05亿元,贷款余额1935.73亿元,分别是2004年改革前的5.53倍和5.05倍,存贷款规模跃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居西部农信社第二位。2011年1月至10月,全省农信系统实现财务收入157亿元,净利润31.8亿,是改革前的79.5倍;不良贷款占比为3.54%,自2006年净下降66.7亿元;129个县实现县县盈利,历年亏损挂账9.53亿元全部消化完毕;股本金68.4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10.36%,拨备覆盖率190.61%。其中,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251.96%。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各项综合指标列在全国农信系统第十一位。
服务创新 奏响支农“交响乐”
情系“三农”。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定位,积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通过实施“惠农金桥行动计划”,以科技为支撑和“引擎”,根据“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努力加大支农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先后创新开发了30多个特色化、本地化的信贷、结算和中间业务产品。如:林权抵押贷款、共产党员联保贷款、巾帼科技示范户贷款、“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农民建房贷款、市场商户创业贷款等,为全省各地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和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惠及“三农”,涉农贷款投放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10月末,云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突破1382亿大关,是改革前的4.35倍,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71.39%,有力地促进了该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倡导诚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发挥“背包下乡、走村入户”的信合传统,不断建立健全“一户一档”、“一村一档”的农户经济档案,推进“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不断完善农户授信评级工作,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授信额度,不但使广大农民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还把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带入广大农户家中,培育了农村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力促进了“三农”发展和社会稳定。
截至2011年10月末,云南省农信社已为该省684.78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占全省农户数的72.29%,评定信用村2468个,信用户296.09万户,授信696.69亿元,农户贷款面达57.4%。
“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为创业者搭建发展的平台。为支持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及其他群众创业就业,2009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创新了“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与云南省财政厅、人保厅等八家承办单位通力合作,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核放贷效率,提高信用额度、确保信贷规模等措施,不断加大“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的投放力度。
自“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业务开办以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向101086名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发放“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54.34 亿元,支持10万人实现创业梦想,带动了36.3万人就业。实现了政府、社会、信用社和客户的“四赢”,开辟了一条破解就业难题的新路子。
作为云南农村信用社首创的一款独具特色的信贷产品,“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已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的广泛好评,成为全国社保系统 “2010年地方就业十大创新事件”,并荣获首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品牌创新产品”奖。
发行金碧惠农卡,解决农民贷款难题。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云南省联社大胆创新,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款原有的信贷产品与金碧卡的功能进行整合重组,研发出了功能强大、方便、实惠的“金碧惠农卡”,让农民贷款更加方便、快捷、实惠。
目前,已累计向113.84万农户发放金碧惠农卡145.7万张,平均10户就有1户持有;向农户授信173亿元,授信额度160.10亿元;农户通过惠农卡贷款39.62亿元,平均每户农户获3.78万元,受益农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10%。
六年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发展成效显著:多次被授予“银联标准卡发卡突出贡献奖”、“金碧卡发行最佳成果奖”、“银行卡服务‘三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便农利农,开办“惠农一折通”业务。自2007年开办“惠农一折通”业务以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利用遍布城乡的2381个营业网点,累计向890多万户农户发放各类财政直补资金253.8 4亿元,让农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温暖。
创新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云南省农村信用社针对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等特点,为其“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从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等方面入手,努力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一是为小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 开展评级授信,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授信额度,使企业能及时、方便地获得贷款支持。二是创新信贷产品,推出了小企业联保贷款、小企业信用贷款、市场商户创业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等产品,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抵、质押物缺乏的问题。三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开办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股权质押贷款,让中小企业能方便贷款。四是推出了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公仓质押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票据业务,向符合条件的小企业提供票据承兑和贴现服务,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五是建立银保合作机制,引入一批管理规范、业绩优良的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进行担保,扩大了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担保范围,保障了农信社的资金安全。截至2011年10月末,云南省农信社共向1.04万户中小企业发放了贷款,累计金额达732.78亿元。
增强服务功能,创新中间业务品种。依托科技网络的支撑,充分发挥农信社“网络联结城乡,服务点多面广”的优势,云南省联社与烟草、税务、水利、移民、电信、保险、证券、公用事业服务等部门建立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这不仅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产品和优质服务,也促进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
科技创新 谱写前行新篇章
近年来,为打破汇路不通、结算渠道不畅的“瓶颈”,云南省联社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全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全省农信社以“金农网”工程建设为契机,高标准、跨越式地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网点优势,形成了“点多面广、连接城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农信人“汇通天下”的梦想,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了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推进“金农网工程”建设,引领业务创新。云南省联社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提出“科技兴社”的发展战略,举全省之力,从人、财、物、政策等多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建成了省、州(市)、县三级架构的信息网络,2381个营业网点全面联网。实现了全省农信系统的综合业务系统联网和数据大集中。
随着“金农网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6年来,农信社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依靠科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运行成本,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居住在云南边远和偏僻村镇的农民也能够享受到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形成多层次的资金结算网络。目前,云南省农信社已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广覆盖的支付结算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系统、电子银行系统、银联卡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全国“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等六大系统,彻底解决了制约农信社发展的结算“瓶颈”问题,实现了结算渠道畅通无阻,资金汇划瞬时到账,让农信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他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为拓展多元化的服务渠道,满足不断提高的客户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拓展服务渠道,开通了96500电话银行,设立了自助银行,布放了自助设备,大力发展特约商户。2010年7月,该省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在部分地区上线试运行,标志着全省信用社在电子银行品牌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手段,云南省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出让客户享受到了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有效地延伸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的产品和服务。
截至2011年10月末,云南省农信系统累计发行“金碧卡”994万张,设立自助银行182家,布放ATM机1482台,CDM机206台,查询补登折机214台,POS机8199台,发展特约商户7657家,开通企业网上银行2796户,个人网上银行27255户,交易金额450亿元。
建成五大管理系统平台,依靠科技提升管理水平。目前,云南省联社已建成了财务管理、信贷管理、经营决策支持、办公自动化和风险预警五大系统,使信贷、财务管理、业务的事后监督和管理决策等项工作由人工管理、控制转化为依靠科技网络进行流程化管理、事后控制阶段,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初步实现了经营管理精细化、风险管理流程化、领导决策科学化。在全国农信系统中,云南省联社的科技信息化水平名列前茅。
六年的实践充分说明:科技是生产力,是创新的动力,是推动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今后,云南省联社将继续以科技建设为支点,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现代化银行。
发展愿景
面向“十二五”,云南省政府对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出了一个“‘5452’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云南农信系统存款达到5000亿元,贷款达到4000亿元,利润达到50亿元,交缴税收达到20亿元。
根据云南省政府的指导,云南省联社制定了全省农村信用社“十二五”期间的业务发展目标:
经营规模稳步增长。到2015年末,全省农信系统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000亿元和4000亿元,支农主力作用进一步增强。
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到2015年末,将不良贷款余额压缩在69亿以内,将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3%以下。
经营效益稳步提高。2015年末,全省农信系统利润总额将达到50亿元。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达10%以上,拨备覆盖率达到150%以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200%。
电子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15年末,全省农信系统计划发展POS商户数量超过9000户,布设POS机超1.3万台,布放ATM达到2000台以上,建设自助银行200家以上。
金碧卡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到2015年末,全省农信系统的金碧借记卡发卡量将突破1000万张,金碧贷记卡发卡量将突破50万张,在云南地区的市场份额占到20%左右。
安全经营高保障度提高。把全省的网点事故率控制在2%。以内。
未来征程上,挑战与机遇并存,问题和困难同在。云南农信人将坚定信心、把握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勇敢地迎接挑战,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信合精神,再创农村金融事业的美好明天!
勇担责任 拳拳爱心惠民生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除承担办理了许多政策性金融业务、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外,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例如:资助贫困地区修路、建桥,资助贫困学子求学,援助灾后重建,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等公益活动。截至目前,该省农信系统已累计为公益事业捐助资金1380万元。
抗震救灾。为支持“5.12汶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全省农信社单位和个人累计捐款570.8万元;在2010年云南省“百年一遇“的旱灾中,干部员工捐款达715.92万元;同时,开辟抗旱救灾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全力支持抗旱救灾。
扶危济困。几年来,云南省联社已经累计为普洱市墨江县景星乡投入扶贫资金68.3万元、信贷资金3200万元,对景星乡的文化教育、家居改造、道路交通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和扶持,改善了当地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扶持起了一批特色产业。
捐资助学。云南省联社成立了“景星扶贫教育奖励基金”,从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发动干部员工捐款约19.8万元,并对考上高中、大学的贫困学子分别一次性给予每人500元和2000元的奖励,鼓励和帮助其完成学业、回报社会。
承担111个金融空白乡镇的网点建设任务。坚守着服务“三农”的承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站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三农”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积极承担起了111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的建设重任,为实现全省“乡乡有金融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