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1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是所有顾客都是“上帝”


  故事发生在1975年,一个人提着爆了的轮胎走进大型零售商Nordstrom的店面,要求退货。然而,Nordstrom不仅没有卖给他轮胎,它压根儿就不卖轮胎。但结果,Nordstrom接受了退货,如数退还了轮胎的价钱。

  这不仅仅是Nordstrom公司内部引以为豪的品牌故事,更成为了业内传诵的经典。30多年过去了,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Peter Fader和沃顿顾客行为分析中心的同事们在近期出版的《“以顾客为中心”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关系重大》的开头,再次复述了这个故事,但是他们的结论是,这个故事的做法有待商榷。

  一个非常流行的“以顾客为中心”理念就是“顾客服务”,即“为所有的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这种“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即上帝”的想法在全球曾经一度风靡,成为众多企业的经营圣经。

  然而,Fader教授指出,这都不是真正的“以顾客为中心”,“很多人认为‘顾客中心’等同于‘顾客服务’,但是这不正确,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

  相比拥护“顾客永远是对的”的“顾客服务”理论,“顾客中心”更进一步地提出“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永远是对的”,在世上存在着两种顾客,“好顾客”和“一般甚至坏的顾客”。

  “有区别地对待你的顾客”是Fader教授认为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的关键,也是他所定义的“以顾客为中心”最核心的涵义。

  同样在留住顾客的阶段,先前公司只关注顾客的整体保留率是多少,但Fader教授指出更有价值的不是整体保留率,而是每个不同价值的群体客户的保留率是多少。

  比如苹果和沃尔玛,对于前者,“以产品为中心”的策略非常成功地使它保持着高速的成长,而对于后者,大批量和低价策略也使其运营业绩非常漂亮。

  如果你在10年前问宝洁公司他们的顾客是谁,十有八九得到的答案是“零售商”而非普通顾客,然而数据追踪和分析技术,使得宝洁直接面对顾客成为可能,于是在2007年时,他们选择了一个消费群体——少女,开始了一次名为“做女生(Being Girl)”的营销试验。他们选择了一系列产品投入这次活动,并专门设置了一个细分群体负责人,来全程跟踪活动的情况,并详细了解哪些产品线适合在这个细分群体中推出、顾客的反馈如何等。

  回到开头的故事,Fader教授指出他并不认为Nordstrom的行为错误,相反它有着非常好的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而是在撇掉公关和口碑层面的考虑外,“以顾客为中心”要求“公司基于顾客对公司的价值大小,来决定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冯利芳)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