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速冻食品企业思念、三全和湾仔码头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以为相关机构会出台规范以提高食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但是在速冻食品新国标征求意见稿中,却放宽了食品安全标准门槛,标准规定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存有一定数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还美其名曰与国际标准接轨。
类似这样的事件已不止一次发生了,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于2010年发布的乳业新国标也降低了门槛,并引发了社会热议。规定中由老国标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万个/毫升调整为200万个/毫升,而蛋白质最低值为2.95克/百克降低为2.8克/百克。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食品生产安全标准应该是随着社会进步在提高才对,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新标准都不升反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两起事件中最满意的应该是生产企业。
“新国标”门槛的降低突显了行业标准的制定太依赖大企业,行业标准太多考虑到企业或行业的利益,往往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特别是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声音。对大企业而言,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利益,为了节省成本获取更多利润当然希望标准放宽。
笔者认为,如果生产企业依仗着新国标高枕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面存在有很大的风险。如果企业真的降低生产标准,可以在短期内麻痹自己取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吃亏的还是自己。就像现在很多消费者都跑到国外去购买洋奶粉一样,到那个时候企业再提高标准恐怕就为时已晚。
新国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槛,但是作为生产企业应以此为鉴,提高企业生产标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让消费者吃到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才对。
据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只要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工人保持干净卫生并规范操作,还有对上游肉类供应链严格控制,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犯错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出现错误后我们应该及时修正,应该做得更好才对。而不是让我们不用再承担犯错的责任和风险,可以一直错下去,甚至出现更大的错误。
当然了,如果企业不作为的话,消费者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吃或不吃,到时候受伤的真不知道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