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里山外写真情

雷 萌

  从15岁参加工作到退休,他在供销合作社系统辛勤工作了45年。年届七旬时,他辞去收入不菲的外聘工作,想静下心来为那些感动着他的人们做点事。跟公文、调研报告打了几十年交道,却从没写过文学作品的他,写出了一部反映供销合作社历史和变迁的长篇小说——《山里山外》。

  供销社助我自学成才

  邢志飞出生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的一个农家,由于家境贫困,母亲又早逝,邢志飞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因此他小学只上了五年半就辍学了。1955年11月,不满15岁的邢志飞参加了工作,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在楚雄州设立的合作办事处当通讯员。半年后,他被调到云南省供销合作社,最初是给省社领导当警卫员。老领导看他年纪小,督促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邢志飞清楚地记得他看的第一本文学作品。一天中午,他到省社图书室,那里午休时间对大家开放。结果他看着书睡着了,工作人员没注意到他,到时间就把图书室的门锁了。邢志飞醒来后出不去,只好四处翻书看,他被《水浒传》里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过了几天,领导问他:“小鬼,你看什么书呢?”邢志飞说:“《水浒》。”但他把“浒”的字音念成了“许”。领导笑了,又给他推荐了一本好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邢志飞说,起初他每月工资29.5元,后来涨到33元,但他每月至少花5元买书。过了几年,邢志飞被调到机关印刷所当排字工人,后来又当仓库保管员。那时生活条件很差,一间宿舍住三四个人,大家晚上聚在一起打牌、下棋,他却总是呆在宿舍里看书。

  除了看书,邢志飞每天晚上坚持写日记。他回忆说,老领导把他当自己孩子一样,检查他的日记,告诉他不能记流水账,要挑选一天中最有意义的事记下来。渐渐地,他的日记有了内容和文采。“文革”前,邢志飞一连写了十几年日记,后来被派到农村搞“四清”那段时间,有时给农民开会开到夜里一两点钟,他也得把日记写完才睡。

  邢志飞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能有今天的文化,是供销合作社培养了我。”

  基层的那些人和事

  1970年以后,邢志飞回到云南省社机关,历任办公室秘书、办公室、政研室副主任、合作指导处处长,亲历了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的“三合三分”的历史,感受到供销合作社的兴衰和改革的阵痛。30年中,他走遍了云南省所有州、市和90%以上的县及数百个基层供销合作社,认识了很多基层购销员,他们在贫困山区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艰苦的环境下默默耕耘。很多基层同志在改革中遭受了困难和痛苦,但他们无怨无悔。

  有一个基层社主任让邢志飞久久不能忘怀。这个老同志当了30多年的基层社主任,在改革中单位只给了他1万多元,就买断了工龄。很快,儿子结婚盖房把这些钱花完了,几乎断了生活来源,幸好在农村还有一块自留地。

  邢志飞说:“我退休以后一直想着这些人,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人们知道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古稀之年写供销

  退休后, 邢志飞先是写了一本回忆录叫《回顾人生》,一次他回省社参加退休支部活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和润培看过他写的回忆录,称赞说文笔很好,鼓励他再写点东西。邢志飞便道出想写一本关于供销合作社变迁的小说的想法,和润培主任大为支持。他便辞去退休后应邀到私营企业担任的管理职务,专心回家写书。

  邢志飞写了一辈子公文、调研报告,年近七旬,突然要写一本小说,并非易事。他首先感到退休后对近年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了解得不全面。2008年初开始,他克服了许多困难,自费到云南省部分州、市、县的基层社了解改革发展的过程和现状。回来才着手创作。

  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都是邢志飞在多年来接触过的人和事中选择提炼而成、并串联起来的,主人公石公啸有丽江一位基层同志的身影。形象在心中,便跃然笔下。

  最难的是要把文体转变过来。邢志飞笑说,经常是写着写着又像公文了,只好否定了重写,用了一两个月才把文体转过来。就这样,他笔耕不辍10个月,写出21万字的书稿,取名《山里山外》。他自己花钱打印了10本,送给省社领导们审读。

  《山里山外》的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邢志飞从出版社得知,一个书号就要两三万,印刷费也要一两万。考虑到自己的书在社会上没有卖点,这合起来四五万元的费用对他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他曾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这时,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部主任雪中送炭,他告诉邢志飞,自己也出身在偏僻的农村,从小就接触山区的供销合作社,知道他们为人民生活做的贡献。这本书的内容是专业作家写不出来的。这个编辑部主任很佩服邢志飞对供销合作社事业的执着,在这个追求卖点的时代为基层工作者“树碑立传”,表示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给他最大的优惠,云南省社又支持了一部分费用。这样邢志飞才基本收回了出书成本。《山里山外》出版以后,云南各地、州、县供销合作社的老同志纷纷阅读,他们感谢邢志飞替大家做了一件好事。

  去年,邢志飞70岁时写了一首诗,“回顾人生进七旬,无愧无悔供销人。青山不老书作证,山里山外见真情。”短短的几句诉尽对养育他的供销合作社的一片深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