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2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洋猪肉来袭

本报记者 冯磊

  国内猪肉价格高居不下,引来“洋猪肉”纷纷抢摊。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农产品报告,1至9月份,中国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达到87万吨,同比增长44.6%。其中9月份进口量为14.2万吨,创下单月新高。

  首先,让笔者感到惊讶的不是进口多少猪肉,而是这些漂洋过海的洋猪肉价格仅仅是国内猪肉价格的一半,这不免令中国同行产生“望尘莫及”的感慨。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外国猪肉价格为什么如此便宜,成本为何如此悬殊?这一事实让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是多么尴尬,难道平衡国内猪肉市场价格真的需要依赖进口猪肉?

  虽然我们无法计算一头猪从出生到进入超市需要花费多少钱,但是按照此前各大媒体曝光的商品流通成本来计算,很大一部分成本都要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剥削”后,才能摆上老百姓的餐桌,所以才形成高价猪肉这一市场现象,而这种情况到目前还没有办法去改变。

  其次,洋猪肉的进口是否会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造成冲击。继今年美国大规模向中国出口猪肉之后,墨西哥、芬兰等国似乎也嗅到了中国猪肉市场的商机,近期纷纷组团来华开展“猪肉贸易之旅。”

  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虽然进口猪肉对于弥补国内的供需缺口只是“杯水车薪”,但我国老百姓的餐桌不能依靠洋猪肉来满足,这样会打消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后也会有更多洋产品摆在我们面前。到那个时候,最终伤害到的将是广大养殖户的利益,这样的结果谁也不愿意看到。

  高启的物价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习惯于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病方式,而是应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市场价格体系,而不是在一种病态中发展。

  其实养殖户就是希望自己辛苦一年有个好收成,最起码能体现劳动者的尊严,不要血本无归,甚至以悲剧来警示世人。而普通大众要的也不多,期望高涨的物价不要频繁地挑战心理底线,不再为餐桌上的这点事来烦恼,这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民生的幸福指数。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这样的事实已不止上演了一次,难道我们还能继续看着这样的事件一再发生,而无动于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