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贡柑成熟时节,11月29日,在广东省德庆县九市镇洞寮村的一片柑橘园里,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可星指着挂满累累硕果的果树告诉记者:“这片橘园管理得非常好,你看不仅树叶和树干颜色乌绿发亮,果实个头也非常均匀,从果园地势的修整和施肥方式看,果农也很有经验。”而果园的主人梁文强则表示:“这还得归功于今年我参加了‘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根据合作社提供的施肥、防虫、治虫等种植方案,我种的柑橘才能获得大丰收。”
这是在由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农控股”)、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联合主办的2011年度“农资下乡,科技入户,金秋万里行”(简称“农资下乡”)广东省肇庆市活动现场发生的一幕。作为国内农资流通领域的“国家队”,中农控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自11月下旬以来,先后在湖北省潜江市和广东省肇庆市召开了两场“农资下乡”活动,不仅给农户送去优质的农资产品,还邀请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科技下乡团、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为农民送去“科技大餐”。
“打包农业”让农民切实感受实惠
“两年前,农资经销市场鱼龙混杂,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间,农民一个劲地来问我如何施肥,可我自己又不知道。这些现象让我看不到发展的方向。”做了多年农资经销商的龙梅,现在已经是中国农资天业丰农合作社理事长,11月21日-22日,在首场“农资下乡”活动现场,她坦诚地谈起原来做这一行的困惑。“通过‘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农民可以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商品,而且科学的种植方案让农户能够更好地种田。”龙梅说。
目前,龙梅的工作方式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社员,收集农民对农资的需求,组织专家向农民做农技推广。以此为基础,以“订单农资”的方式,由中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统一配货。在满足农民需求的同时,让农民成为主动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推销服务。
在活动现场,中农控股新产品及农化服务部经理刘庆胜向大家介绍,一个由中农控股打造的“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网络已经向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中农控股已在河北、湖北、吉林、广东、江西、四川6个省份试点建设了数千家小型合作社,并正在向全国范围推广。
据了解,“农资下乡”行动是由财政部发起实施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借助农资流通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为农民提供优质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高效农技指导和便捷的物流服务,以达到服务“三农”的目的。在2009年12月获得了财政部的正式批复并承担了这一试点工作方案后,中农控股以财政专项资金为依托,充分发挥企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改造、新建现有的农资物流体系,同时,建设富有成效的农化服务体系,让农民从根本上获益,其核心就是小型合作社的建设。
与传统的农资流通模式相比,中农控股打造的“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改变原来的层层批发环节,在新模式中只有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级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在现有的小型合作社规划中,建设小型配肥站或大型配肥基地,以及完善的物流配送设施,根据基层合作社农化服务部提供的测土结果,配置合理的农资产品;提供增产增收方案,通过科学指导合作社社员施肥、用药、选种,并将其延伸到收割、收购、加工等环节,使农民省心、省力,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打包农业”的实惠。
小型合作社深受农户欢迎
作为农资行业推出的一种新型模式,农户的接受程度如何呢?据肇庆市中国农资中联合作社董事长卢世旭介绍,尽管“小型合作社+科技服务”模式在广东肇庆地区一年前才刚刚开始推广,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吸引了几十家农资经销商和种田大户加入,而且这种帮助农户节支增收的服务模式越来越受到农民欢迎,每次合作社举办活动,都会吸引大批农户参加。
之所以农户对中农控股的“农资下乡”反响热烈,是因为“农资下乡”行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通过打造专业合作社,将渠道下沉,缩短农资供应链,给农民提供优质有保障的农资产品外,农化服务、科技入户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活动中,来自中国农科院、华南农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给合作社社员和种植大户们带去了科学施肥的新方法、新思路。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白由路介绍,农民如何施肥,60%靠经验,20%看别人,10%是厂家宣传,10%是政府指导,因此,农技服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白由路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走向规模化,合作社的发展顺应了潮流。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林治安提出,农资企业除了给农民提供优质的产品外,还要积极开展化肥增效技术研究,可通过开发缓控释肥、有机无机肥料产品等来推动我国肥料产业升级。
针对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面源污染、土传病害以及资源节约等方面的问题,刘可星表示,一方面需要开发出更多、更科学、具有新功能的肥料,另一方面更需要企业根据这些新肥料产品,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帮助农民将肥料效果发挥到最大。
此外,在活动过程中,还有当地的农化专家通过有针对性而又切合当地农业实际的农化服务讲座为当地农民送去丰富的“农化大餐”,真正帮农民用好肥、种好田。“过去农民花10块钱买农资,真正发挥的效益可能只有4元钱,而通过小型合作社的种植方案和农技指导,让农民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收到实效,所以我们当地农民都非常信赖合作社”,在活动过程中,一位种植大户告诉记者。
发挥国家队优势 深入开展“农资下乡”行动
针对中农控股推出的这种“小型合作社+科技服务”的全新现代农资营销服务模式,在活动过程中,专家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白由路提出,企业与农户对接是好事,但必须建立在企业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农民负责的基础上,因此他建议,农资企业在发展合作社服务模式中,更需注意农业科技化的加强,可以依托小型合作社这个有力载体,促进科学种田、合理施肥科的研成果的推广和转换。
中国农业技术下乡团吴玉光则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成立小型合作社组织,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农服务,给农民提供优质的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服务,帮助农民实现精细化的农业生产。
事实上,近年来,通过小型合作社开展“农资下乡”活动的模式,业内很多企业也进行了诸多尝试。农资智造市场营销研究中心首席咨询师孙勇指出,这种选择产品、使用产品、售后服务和保障一条龙式的农化服务指导,理念其实并不新奇,很多企业都在做,只是这种模式的打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撑,一般企业实力有限,很难坚持下来。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缪建平也表示,这种由农资企业牵头组织的小型合作社,一方面让农民能够获得有保障的农资产品,在帮助农民科学种田的同时,还延伸到农产品收购和加工领域,满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需求,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而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产业发展方式的优化升级,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一种模式。但小型合作社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符合国家合作社法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来保证实施,确保合作社代表的是农民利益。
据悉,中农控股作为国内最大的化肥经销企业之一,目前年经营化肥量2200万吨以上,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对保障我国化肥供应、农业丰收发挥着“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中农控股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支持的优势,在现有业务基础上重点开拓提供农作物种植方案、农资产品组合服务,农产品一站式收购、加工、销售以及农业产业标准化等新兴业务,以合作社组织形式和集合运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绿色农业等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下一阶段,中农控股计划在试点的基础上面向全国推广,使整个“农资下乡”行动的规模化、社会化、示范性效应更加显现,从而推动中国小型合作社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