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茧丝绸基地”、“国家级蚕桑标准化示范区”、 “全国蚕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0年,江苏省东台市连创高品位茧丝产量、蚕丝质量等四个全国第一,桑园保有量、发种量、蚕茧总产量、蚕桑总收入等八个全省第一;16万亩桑园年产茧42万担,7.5万户蚕农实现蚕桑总收入8.4亿元,蚕桑总收入在地方农村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13.4%、11.1%。
一根蚕丝带动8.8万人致富,一个茧丝绸产业成为东台的一大支柱产业。走马东台,记者深切感受到:7.5万户蚕农已经将华美曼妙的丝绸舞成黄海之滨的“丝路花雨”,茧丝绸已经成为以高效特色农业驰名江苏省东台市的最靓丽名片之一。
新丝绸之路的开辟,当地政府是总设计师,农业龙头企业是开拓者,那么,当地“支农主力军”农信社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阳光信贷”施肥小扶桑成“摇钱树”
汽车奔驰在宽阔、平坦的204国道上,透过车窗望出去,沿路都是成片的两层或三层造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以及绵延的桑田。初冬时节,田间不时有农民在桑树地里砍枝伐条、追施底肥。
“这是准备扶桑入冬,可别小看了这一株株小扶桑,靠种桑养蚕,就是普通一名农家妇女守在家门口也能创造1.2万元的年收入。”同行的东台市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管理部经理费翔说。
“养蚕大户”——东台市富安镇西场村村支书许丹凤是普通妇女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依靠大棚养殖技术,2011年,春、秋、晚秋蚕她共养了24张纸,当年蚕茧收入近4万元。
“西场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栽桑养蚕,村民在扩桑园、搭建钢架大棚、购买化肥蚕药、聘请人工等方面急差钱时,靠的就是它的‘火力’支持!”许丹凤晃晃手中那张黄颜色的卡。
记者接过一看,是“圆鼎易贷通”,总授信额度5万。借借还还,许丹凤的信贷记录已经打印满一整页。“方便啊,一次办妥授信手续,两年之内周转使用,差钱就借,有了钱就还。”许丹凤这样总结“阳光信贷”的特点。
费翔告诉记者:依托“圆鼎易贷通”和“富民创业宝”两款小额信贷产品,东台农信社提供从5万到20万元不等金额的贷款支持,像徐丹凤这样处于茧丝绸产业链末端,也是面最广、量最大的千家万户蚕农得到了全覆盖。到2011年10月末,东台农信社共向全市有贷款需求的蚕农授信5.2亿元,4、5月份资金使用高峰期,全市蚕农贷款余额将近1个亿。
“智本”+“人本”支持双轮驱动服务升级
集“全国供销系统优秀企业家、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全国十大合作经济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与一身,身兼民星茧丝绸董事长、民星蚕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二职的丁志用告诉记者,收购、加工生产旺季时有东台农信社的“固定资产抵押+鲜茧封仓质押”组合贷款,明星茧丝绸及其控股的下游企业——各缫丝厂、织绸厂从未为收购、加工等流动资金犯过愁。另外,通过组合贷款模式,蚕业专业合作社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基地建设也得到了资金配套。
更让丁志用称赞有加的是东台农信社的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持:“实际上,当企业的发展跨入到一定阶段后,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也越来越成为企业所期盼的金融服务之一。东台农信社超前一步做了,并且把这样的延伸服务做得细、做得实。”
在重视创新信贷模式支持茧丝绸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东台农信社积极探索专业化营销服务,构建分行业、产业的专业化营销队伍。“别看农信社的专业服务客户经理小梁年纪小,头脑可不简单,每月至少两次上门服务,他为我们提供市场信息和部分经营管理建议、意见比我们干了几十年老把式还及时、还专业。”提到信用社的贴心服务,丁志用赞不绝口。
“以东台市联社理事长为领头的班子成员亲自带队走访企业、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对金融的服务诉求,另外还定期组织对接会、论坛邀请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帮助企业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丁志用掐着指头数了数,仅今年,他就参加了由信用社举办的“专家论坛”、“企业家沙龙”、“银企对接会”、“大客户联谊会”等就有5场之多。
在东台农信社提供的增值服务中,利用网点、人员、科技优势为全市7.5万户蚕农提供茧款代理发放业务也是一大特色和亮点,广大蚕农从此省去了金额差错以及收到假币等担心,收购企业也省了人力、物力。
谈到创新产品、提升服务的初衷,曾经的军人、现在的高级经济师——东台市联社理事长江志刚这样说:“金融创新‘接地气’能有大作为,创新运用‘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工厂’的产业链式信贷支农模式和提供‘信贷支持+增值扩容’的结构性金融服务,作为区域性金融的东台农信社在支持蚕丝绸产业泡大育强、蚕农增收致富上发挥了主力推进器的作用。”
“进一步贴近行业、产业特色,创新服务理念、思路、方式,组合运用多种方式、手段,提供更广范围、更多层次、更丰富内涵的结构性金融服务,是东台农信社当前已及今后支持‘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服务模式创新的主导方向。”展望未来,江志刚信心十足。
简朴有大美。在东台最繁华的新东路上,跨街龙门架上的一条广告语吸引了记者:“东台信用社,富民创业的首选银行”。东台农信社在支农服务中的创新之举,是对这样质朴到直抵民心的广告语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