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2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融入地方产业 打响企业名片
浙江宁海县供销合作社全力打造宁海模具城
陆 璐

  图为宁海模具城整洁的园区环境。(资料)

  “中国模具看宁波,宁波模具看宁海”,浙江省宁海县被称为中国的模具之城,是国内主要的模具产地之一。而在宁海,还拥有着模具业内知名度很高的“宁海模具城”,该模具城正是宁海县供销合作社的下属企业,也成为宁海县供销合作社最响亮的企业名片。

  2000年宁海县供销合作社全面完成企业改制,改制后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如何发展。在创新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宁海县供销合作社开始着眼思考如何跳出传统思维,跨越传统服务领域,触角新兴产业,拓展新的经营领域,提升供销合作社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根据宁海产业特点,宁海县供销合作社将眼光锁定当地六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模具产业。宁海的模具产业历史悠久而且相对发达,但整个产业又存在低、小、散的瓶颈,缺乏整体优势。为此,宁海县供销合作社着手调研,主动争取县政府的支持,于2001年开始创建模具城,搭建服务中小模具企业的“孵化器”,加快推进了块状经济向集群化发展的转型升级。

  走进宁海模具城,立刻能感觉到宁海模具产业的发达。据了解,该市场占地1000多亩,已建成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里面大大小小的模具企业多达600多家,就业人员近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0%,城内企业产值达30亿元。记者随意走进模具城内一家小企业,不大的厂房里,十来个工人正在进行加工生产,经理鲍英华告诉记者,他的这家企业目前有员工11名,投入了500多万元购买了5台机器,生意很好,机器基本没有空的时候,这里一年的租金在10万元左右。“我后悔没有在模具城一开张的时候就过来,要是当时买上一间厂房,现在还能省下不少租金。”

  鲍英华出生在宁海,由于家里贫困,18岁的他早早地就远赴北方打工。“我当时在山西跟着师傅学木匠活,后来自己开了个小厂,生意很不错,后来我还在山西晋城开了一家家具城,搞得很大!”说起自己的家具产业,鲍英华的脸上还是有挡不住的骄傲。“可是在外闯荡这么些年,根还是在宁海。”由于父母年迈体弱需要人照顾,在外这么多年的鲍英华还是毅然决然放弃了在山西的产业,回到了宁海。回到宁海后,鲍英华发现这里的家具行业并不发达,但模具产业却特别红火,于是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决定投资搞模具。他在宁海的开发区开了一家小企业,自己发广告、找客户,从头干起。“那时候,生意虽然没有那么红火,但还过得去。也听说供销社新开了一个模具城,但是那个地方很偏,又刚开始,我还是不放心,生怕去了之后没生意,现在想想,真后悔当时没来!”2010年,鲍英华在开发区的房子面临拆迁,于是只得把企业搬到了模具城。“不来不知道,一来模具城才发现,这里生意原来这么好,根本不用像我以前那样拼命自己发广告。客户都是主动找上门来,有些时候我们的生意接不完,还会介绍给隔壁的。”像鲍英华这样的小老板在模具城还有很多,模具城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创业的平台,也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迅速“孵化”,实现“跳跃式”发展。同时,模具城还具有“链条效应”,城内的模具企业聚集,促进了专业分工,形成了接订单、设计、编程、生产制造(数控切割、表面处理、组装)和销售等一条分工明确、协同配套的“大生产链”,各模具生产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走上了共赢发展、集聚发展的轨道。

  为继续做大做强“中国(宁海)模具城”这一品牌,宁海县供销合作社着手在模具城内相继搭建了模具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热处理中心和研发中心六大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模具城制造业服务功能,为模具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模具检测中心于2008年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与省质监部门检测资质认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可对外营业服务的专业模具检测机构,为全县乃至全国模具企业服务,检测报告获世界30多个发达国家与地区认可。

  为加快模具城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育机制,2002年模具城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模具城内共建宁海机电学院(产学研基地)。目前,机电学院完成二期建设,引进企业共建实训教学工厂,成为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教育部重点支持项目,现已经国家有关部门初步考核验收,将被授予国内唯一的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成为培育实用型、技术型模具人才的“摇篮”。

  为推进模具制造业与商贸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促进模具产业服务链延伸和转型升级,宁海供销合作社预计投资14亿元建设模具产业发展所需的模钢模坯、模具工量具和模具机械设备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以及工贸综合商务楼。目前,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将于2011年底动工建设。这又将是一个服务于特色产业,促进工贸互动、产学研联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销合作社服务能力和实力的大平台大项目。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