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2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人书壶馆

张明春

  茶:悦情雅志、除烦疗渴、保健养生、清心怡神。

  茶,可静神思,明理智,扶心态,怯忧恼,需要细细品味。只有品,才知其味;只有知其味,才知其性;只有知其性,才能化其心,悟其理,起其效,明其志,得其果。品茗是一种融入、鉴赏、享受、升华的过程,只是不同的饮者,其感受因人而异罢了。当然各人的感受与他本身的阅历、知识、职业、环境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有关。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茶叶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上乘饮料,世界上半数以上的人喜爱茶。饮茶除对人体健康有益外,还可以陶冶情操,怡悦身心,敏捷思维,触发感悟,丰富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愫与胸怀。茶道即人道,人道即茶道。品茶,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精神、物质的双丰收。就看人们怎么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用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唐代刘贞亮概括饮茶好处为“十德”,把茶作为养身之术,修身之道。历代名人雅士对茶称颂,茶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

  人:创造世界、修身立业、治国齐家、福泽世人。

  人,可以创造世界,美化世界,推进世界;也可以毁坏世界。世界养育着人类,人类主宰着世界。无论什么人,在人权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人品、人才上是有差异的,人类虽同,贤愚不等。法国孟德斯鸠说:“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茶叶生产的消费大国。不同的人品饮不同的茶,不同的茶为不同的消费人群而生产,以满足人们绿色、环保、健康品饮消费需求。茶人不可分,人茶为一体,品茗既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升华。茶品飘出清香,文品荡出馥郁,人品福泽世人。

  书:启迪智慧、开阔视野、释疑解惑,光耀云天。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书是记载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工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的象征。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与贫困,精神生活的宽松与桎梏。只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百花齐放,书海才能千帆竞发。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茶书就是与一位茶文化大师沟通感悟和交流心声。茶中有书,书中有茶,茶与书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兼容、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相得益彰,从而构建了茶文化“三品”(茶品、人品、文品)茶、人、文三品合一的最高境界,使品茗的“三境”(环境、意境、心境)得以升华。书,启迪智慧,释疑解惑,光耀云天。

  壶:滋养心性、包容天地、承载岁月、净洁乾坤。

  壶是泡茶的器具,用各种材料制成,有陶土、瓷器、玻璃、金属、漆器、竹木等,备受人们青睐的是陶器。壶作为酒、水、茶等液体的容器,历史悠远,它流行于商至汉代,使用年限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在当代的陶器中,尤以宜兴紫砂壶为最。

  紫砂壶崛起于宋代,流行于明代,盛行于当代,1000多年来经久不衰,颇受茶人青睐。它具有其他材质壶不具备的优点,是泡茶的理想器具。年代久远的紫砂壶收藏价值非常高,有的价值连城,一壶难求。壶是有情之物,年代越久远,壶内涵蕴的茶气越足,即便注入白开水也可倒出茶汤。养壶的过程也是一个怡神静心、陶冶情怀的过程,在养壶中也涵养了性情、思维和心志。壶,包容天地,净洁乾坤。

  馆:畅享佳韵、阅历世事、浓缩精华、淡定人生。

  馆者,接待宾客消费和提供服务的房舍也,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如供人们品茗、休闲的茶馆。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凡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几乎无处不有,只是档次和规格差异而已。我国自古以来讲究一种品茗的环境,或青山翠竹、小桥流水,或琴棋书画、幽居雅室,追求一种天然的情趣和文雅的氛围。

  茶馆是爱茶人的“家”和“乐园”,也是人们品茗、休闲、朋友聚会、商务洽谈的幽静场所,其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两晋时已有茶馆。茶馆的称谓很多,各地称呼不一。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还有称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茶馆与茶摊相比,茶馆有固定场所,茶摊则流动和带季节性,且简陋,无须多少设备。而茶馆则讲究硬环境和软环境,讲究规模和档次。

  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丰物阜成就了市民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茶馆是伴随太平盛世的产物,是社会和谐、繁荣的象征。

  (作者系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秘书长)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