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画是13亿中国人看得最多的,也是用得最多的。”中国美协副主席刘文西先生这句幽默语,常引起会心的笑声。现在流通的第5套人民币上的所有毛主席肖像,是他的作品。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找到他,于是就有了第5套人民币上细腻传神的毛主席形象。
沸腾的陕北征服了他
延安时期的帽子,灰色的衣服,画家刘文西总是这身打扮。“我的衣服都是灰色的,这是我的习惯,似乎只有这个样子才是我,帽子一摘,衣服一换,我就觉得不像我了。”他从浙江来到陕西50多年了,在这里的时间比在家乡的时间两倍还多,对这里特别是对延安的感情依旧炽热:“我要保持延安时期的感觉,那个时期,人与人之间质朴、团结、和谐、正派。”
1957年,生在江南水乡的刘文西第一次见识了陕北。
即将从浙江美院毕业的他,和另一位男同学一起,乘火车先到陕西铜川,次日,坐上解放牌大卡车,历经抛锚修车走走停停整整两天的折腾,终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
正值春节,壮年男子在半山腰上奔腾跳跃、拍打着腰鼓,急促的鼓乐震撼在耳边,飞扬的流苏应接不暇。势不可当的气势、奔放豪迈的风情、坚忍乐观的心态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刘文西的面前。“陕北沸腾的生活完全征服了我。”他说。
3个月实习期满时,除了大量以陕北人为原型的速写作品之外,刘文西的毕业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也画完了初稿。
这次延安之行,让刘文西深深地爱上了这片黄土地。次年毕业时,他的大胆之举,出乎所有人意料:他主动要求到陕西工作,这成为当年浙江美院的“头条新闻”。
1958年,他如愿来到了西安美院,成为一名美术教师。
到陕北次数最多的画家
视野里一出现陕北的黄土地,刘文西的创作激情就被马上点燃。来到陕北工作的第一个冬天,他就带上学生到延安二十里铺村深入生活。
自此之后的每一年,他都会来陕北,如今,刘文西早已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土地,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画了两万多张速写。
按照陕北的风俗,正月十五比春节还要隆重、还要热闹,刘文西尤其迷恋那里连续多天的火热气氛。
当代画家中,刘文西到过陕北的次数最多,著名画家李琦曾这样评价:“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的话,那么解放以来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
在当代画坛,刘文西的素描功力,很少有人能够企及。“我画的人物你们说像,是因为我熟悉我画的那些人,特别是我多次到陕北,对陕北人的生存状态、脾气性格很了解,”刘文西说,“只有和老乡长期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群体,画出的人物才能像生活中的他们那样真实、生动。”
刘文西信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推崇的文艺工作者要走群众路线的经典理论:“虽然早在育才学校念书的时候(1950年),班主任王琦先生就已讲解过为人民创作的重要性,但是直到到了陕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为人民创作。”
“艺术家只有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得到人民的认可,才能被历史承认,才能有所成就。”刘文西时常以此勉励自己、教育学生。
重走长征路,考察文化馆
在陕北,刘文西有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每年都要走动走动,“每次离开,相互都是要哭的。”
“陕北人好,善良、朴实、乐观、坚强,我乐于生活在他们中间,慢慢地都离不开了,画他们的时候心中带着一份感情。”和陕北人建立了深厚友谊的刘文西,对于陕北人的生存状态,一直很牵挂。
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重走长征路的计划也正在进行当中。一天,他途经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的故乡子长县,特意到文化馆看看情况。“真糟糕。发了工资之后就没钱了,连个信纸都买不起,文化下乡没有条件,文化馆无能为力。”
陕北文化馆的总体状况如何?刘文西决定亲自了解。他走访了18个县,发现为了生存,文化馆大多已经展开了第一轮改革。“打破了‘文不经商,仕不理财’的传统观念,采取自救措施,开始了由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由事业型向经营型的转变。”
可惜,以“以文补文”为契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文化馆只占少数,大多数文化馆一直未能走出困境,少数文化馆甚至沦落到了靠出租场地为生的境地。目睹此情此景,刘文西很心痛。
他将这些状况记录下来,带到了全国人代会上,同时,提出在鼓励基层文化建设多元化投入的同时,不应忘记文化事业需要政府投入的基本理论。
文化的消费是需要投资的,不是回收的,如何保障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投入,如何解决文化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刘文西认为,只有进行文化立法,走依法治文的道路,基层文化设施投入以及文化馆的公益性才能有所保证。
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困扰了文化馆多年的问题,关于它的讨论至今仍未停息。虽然在理论上已经达成了诸多共识,但太多的实际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全国仍有不少县文化馆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再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刘文西依旧关注着这一问题。
为第5版人民币画毛主席肖像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除了重走长征路,普查文化馆以外,让刘文西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幅特殊的画,“这张画是13亿中国人看得最多的,也是用得最多的。”刘文西说。
1997年3月,刘文西在北京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制钞公司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请他为新版人民币绘制建国初期的毛主席肖像。
刘文西画毛主席肖像,在中国画坛很有影响。老一辈革命家中,他画得最多的就是毛主席。
制钞公司提供的照片不太理想,主席的面部轮廓感较弱,刘文西有些犹豫。制钞公司的人劝他:“如果您画了,以后十几亿中国人都有您的画了。”刘文西想了想,觉得这还真不错,就欣然接受了任务。
20天后,刘文西如期将素描作品上交。中央领导同志审查通过了该素描作品,雕刻制版的任务由上海造币总厂、沈阳造币总厂、北京造币总厂等10家单位承担。
这些单位共制作出10多块雕版,刘文西选出了一块雕刻得最像最好的,并对其他几块雕版提出了修改意见。
此后,这10家单位再次组织刻版。面对重新制好的10多块雕版,刘文西选中一块,“这一块刻得最像我的画稿。”后来用在了100元人民币上。
虽然第5版人民币中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肖像都出自刘文西的同一画稿,普通人看不出其中的区别,但刘文西还是对100元上的主席像情有独钟,“思想家的睿智,政治家的气魄,逼真神似尽在眼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