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2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稳中求进,怎么“稳”?怎么“进”?
专家解读明年经济形势

  为期3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2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稳中求进”成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调结构”和“防通胀”成为2011年两大任务,稳定价格水平放在了突出位置。与去年相比,今年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明年我国的经济工作将如何开展?各方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经济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会议摘要】 

  与去年不同,今年的会议多次提及“风险”。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有效化解各种风险。

  [专家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国内、国际形势更复杂。就国内而言,经济下滑带来的就业及社会问题,资金链的局部断裂,融资体系的金融风险上扬。就国际而言,外需下滑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以房地产为例,“去泡沫”与“稳增长”之间,势必存在冲突,调控时度如何把握,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

  2012年,仍然将会是国民经济以比较高的速度发展的一年,虽然经济增速将逐步回落,但增幅不会低于8.5%。预计明年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明年的物价指数将是两头高,中间低,两头在3.3%的水平,全年平均2.9%。未来几年,物价升幅约为3%至5%,中国将迎来全面结构性调整的关键阶段,抗通胀仍然是主要课题,政府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调控思路:不是为“稳”而“稳”

  【会议摘要】 

  不同于2011年“调结构”和“防通胀”的调控思路,此次会议提出,明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会议提出,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专家观点]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

  只有经济增速保持一个合理的区间,就业能够相对稳定,价格能够稳定在一个比较低位的区间,那么宏观经济才会稳定,这些稳定了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所以说“稳”在明年经济全局中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

  在全球经济风险加剧、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当前的短期目标就是要“稳”。“稳”的具体措施和内涵与以往也有差别。整个政策定位不是为稳而稳,不是像上一轮宏观政策中简单的扩大投资,而是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通过扩大内需、提高中等收入比重、进一步调整结构等手段,达到具体的“稳”。“稳”和“进”是相辅相成的,要通过“进”的目标来增进“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一个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明年控制物价的任务比较艰巨,要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所以明年的宏观政策与今年相比,有望朝着“放松”的方向前进。明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在执行上比今年要更加松一些。财政政策积极的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当偏松一些。货币政策微调主要是在货币供应、信贷投放上,今年以来实际执行的肯定是偏紧的。对于财政政策便是结构性减税,2012年还有比较大的空间继续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保持一定的减税的规模和水平。

  增长方式:政策刺激转向自主增长

  【会议摘要】 

  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明年有望得以改善。会议提出,明年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专家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

  这意味着明年不会出台上一轮一样的刺激方案,而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控,更多地让市场自己来做主,为自发式内需增长创造条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

  增长要平稳,通胀要稳下来,手段便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还要调结构,这是明年的工作重心。明年是改革之年,不光政策调整,还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改革释放我们的能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依然存在,硬着陆概率小,可能性不大。要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改变为依赖内需,就是投资和消费,完善内生性增长机制,企业提高自主创新,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成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欧洲和美国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国,这两个地区经济短期内不会好转,他们都通过搞贸易保护主义来扩大出口,拉动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从而导致我国的外部需求明显下滑,外部订单减少,出口下降,就业也随之下滑,使内需也受到影响,对我国原先这种加工贸易型、出口导向性的经济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改善民生:重点在扩大内需、增加收入

  【会议摘要】 

  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主题侧重于“稳增长、控物价和调结构”,今年在此基础上,还重点提出了“惠民生、抓改革和促和谐”。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专家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房子问题是民生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让百姓住得起房子,通过买或租能够负担得起,这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水平。应从总需求的角度对商品房建设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另外从供给方面入手,加快保障房的建设工作,提供更多的房子,使房地产在规模和结构方面都朝着更加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国际上有一些相应的标准,比如与收入水平相差5倍或者6倍,可以作为参考。另外只有达到百姓能够接受的程度,才是一个合理的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

  明年经济下滑与民生冲突会加大,各个领域的改革需要上新台阶,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

  (本报综合整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