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宣传走进田间地头。
2.家门口取补贴不是梦。
3.做企业坚实的“资金后盾”。
4.生源地贷款,圆学子求学梦想。
七年,在这个平凡的历史节点中,写有一段不平凡的成长轨迹。
七年,是一部记录改革与发展的征程史。在安徽农金华丽蜕变的轨迹中,一首首激昂的崛起乐章,贯穿始终;七年,是一部记录前进与跨越的开拓史,在安徽农金铿锵前行的脚步中,一幅幅瑰丽的图画,誉满江淮。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强化管理。自2004年成立时起,安徽省联社开始引领全系统在改革的号角声中,锐意改革、砥砺向前,所向披靡。2011年,新的突破接踵而至:全系统存款突破3000亿元大关,贷款突破2000亿元大关、资产总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
循着历史的声音回望,一幅壮丽的画卷铺展开来……
编者按
忆往昔: 锐意改革 运筹帷幄
“思想有多远,发展的脚步,就会走多远。”在安徽农金的发展史中,这一点,已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因为坚信自己的选择,安徽农金的发展,显得与众不同;因为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安徽农金的转变,宛如脱胎换骨。
在改革的进程中,安徽农金“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更加巩固。截至2011年11月末,安徽农金资产总额达到4147.9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188.84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188.30亿元,存贷款余额和增加额均稳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
创新思路 步步为“赢”
改革深处是产权。为引入先进的法人治理结构、壮大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力,引导全系统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安徽省联社迅速拉开了全系统组建农村银行的改革大幕。
2005年,安徽农金系统内的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成功组建,吹响了全系统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的号角;2006年,安徽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标志着安徽农金在产权改革上的又一次新跨越,全系统农村银行的组建步伐再一次向前迈进。
在省联社的严格要求和积极推动下,全系统农村银行组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系统已挂牌开业的农村银行有47家(农村商业银行15家、农村合作银行32家),另有5家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4家正在组建之中。
随着改革与发展步伐的推进,近年来,安徽省联社又开始引领全系统积极探索“跨区域发展”战略,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银行在做实当地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异地设立分支机构。
2011年12月12日,由安徽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发起设立的第三家村镇银行,也是安徽省第一家以地(市)为单位组建的总分行制村镇银行——“宿州江淮村镇银行”隆重开业。
“我们目前下设一家支行,但近期内,将会在宿州全辖搭建起健全的金融服务网络。”江淮村镇银行董事长、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阮为光介绍说。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发挥服务优势,该行已计划于近期在宿州市的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各设立1家支行,在埇桥区再设立4家支行。
内外兼修 脱胎换骨
走进安徽农金的一个营业网点,按照标准的“临柜服务五步法”要求,工作人员娴熟地为客户办理着各项业务:
“您好,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好的,请稍等。”“请您确认后在这里签字。”……
其实,这只是安徽农金在服务形象上的转变之一。
2008年,为推动全系统形成内控严密、风险可控、管理规范、服务和业绩优良的现代金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安徽省联社就组织全系统开展了“标准基层行社”创建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标准。截至目前,已有309个基层行社在严格的考核评定中脱颖而出,被评定为“一级行社”。
2011年,为进一步实现农金系统运作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彻底转变传统银行模式,安徽省联社又开始引领全系统向更高的目标进发——打造“流程银行”。
“这种业务模块化、管理扁平化与运营集中化的模式,能够提高我们的运作效率,实现成本节约与规模效益,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作为试点行之一,桐城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苏绍云认为。
外抓形象,内提素质。
为造就一支业务精、结构优、素质高的员工队伍,在改革进程中,安徽省联社一直着力加强行社领导班子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严格选拔、多层次培训,以全方位地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和全体员工的素质。
2011年10月25日晚,安庆农村商业银行12楼的会议室成了考场。该行一级支行副行长后备人选竞聘考试如期进行,59名竞聘员工翻动着答卷……
这种场面,在安徽农金系统中并不鲜见。
“我就是通过笔试和面试,竞聘到这个现在岗位的。”安徽桐城农村合作银行办公室主任彭一桅说。
截至2010年底,安徽农金系统累计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新员工8000余人。全员平均年龄降到40岁以下,极大地改善了员工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览今朝: 创新服务 誉满江淮
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多年来,在安徽农金人的心目中,这一坚定的市场定位,从来就没有动摇过。
不仅如此,在现代化金融服务理念的引领下,安徽农金的金融服务手段和水平,也在不停地提升着。一切的努力,只为把“金融服务”这一任务与主题,完成得更加漂亮、更为完善。
与之同时,在江淮大地上,安徽农金的名字,也变得更为响亮。
创新服务 点亮万家灯火
为了更好地坚持市场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安徽省联社积极探索着金融创新之路,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例如,该社提出了“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组织全系统每年开展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并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服务品牌;系统推出了“农家乐”、“商家乐”、“创业乐”、“金土地”以及“金桥小企业贷款”等信贷产品。近几年来,安徽农金金融服务创新的亮点,不胜枚举。
“没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商标权质押贷款’,就没有我们‘小刷子’的‘大市场’!” 安徽玉桐制刷有限公司老板汪靖福感激地说。
原来,2009年,为缓解公司的流动资金压力,汪靖福向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出了信贷申请。针对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安徽桐城农村合作银行工作人员向汪靖福推荐了“商标权质押贷款”,并帮助其申请到信贷资金400万元,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资金活力。
以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是安徽农金在服务创新上的匠心独具之处。
今年以来,安徽农金系统积极探索推广了“96669贷款直通车”服务方式,突破性地做到了金融系统与客户的7×24小时联通。方便、快捷、高效的贷款服务方式,助力安徽农金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
安徽农金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例如,2011年,桐城农合行首推的“商标权质押贷款”就荣获了中国银监会授予的“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产品”证书。
辛勤耕耘 换得芬芳满园
作为地方金融支农主力军,安徽农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肩头的责任和担当。
截至目前,安徽农金已连续6年实现涉农贷款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的“三个高于”目标,实现以15%左右的存款市场份额,发放了占全省90%以上的农业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占全省70%的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占全省80%的下岗再就业(包括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以及占全省70%的大学生助学贷款。
然而,耕耘在“三农”沃土,安徽农金所承担的,却不仅仅是信贷支农的重任。
近年来,安徽农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惠农补贴政策,承担起了各类涉农补贴、社会保险资金的代理发放工作。
截至目前,安徽农金系统已累计代理发放财政涉农补贴2亿多笔,代理发放金额800多亿元,并代理了部分县区的新农保业务;累计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超10万笔,金额近6亿元。
纷至沓来的荣誉,代表着社会各界对安徽农金的认可和褒奖。据了解,安徽农金连续多年荣获安徽省政府表彰;2011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荣获“中国银行业2010年度最佳社会责任机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