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偏远的农村,有些农民穷得只能靠政府救济过日子。每年过冬都要救济棉衣,但每年过冬又都没有棉衣穿。冬天来了,给他们救济一套棉衣。到了春天,他们就把棉花抓去变成夹衣。进入夏天,天热了,他们又把夹衣剪开,变成两件衬衣。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们相信,冬天来了,政府还会再给他们棉衣。
鉴于这种情况,政府调整了救困扶贫的思路,给困难户输给“造血功能”。对于特困户,无偿提供20只绵羊,让他们放牧后卖羊毛致富。可有人从县城领到羊后,还等不及回家,在路上就宰掉1只吃了。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们坚信,这20只吃完,国家会再给20只。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能够懒、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并可不承担任何后果,他就不会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奉献自己的智慧。
“人在勤劳无益时,不会不懒。”这是管理学第一原理的第二推论。
所谓勤劳无益,是指一个人付出艰辛和努力,并不能为他的利益和欲望带来什么满足,他的活动也仅仅是毫无回报地服务于他人,奉献于他人的“学雷锋”。如果是这样,他就肯定不会付出努力。
笔者到过一些机关和工厂,有些领导老抱怨他的下属工作不积极、做事怕吃苦。我告诉他们这个错不在于你的下属,而在于你自己。你的下属付出努力和勤劳之后,你不能及时地给他以酬偿,为他们的利益和欲望提供满足,他为什么要努力?在现代企业中,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相反,如果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你能及时地给他提供相应利益和欲望的满足,对他的努力和贡献及时给以反馈,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会相对充分地发挥出来。
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员工白干白付出,保证让员工付出多少、贡献多少,就一定能获得多少回报,并让这种回报严格与贡献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