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2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达能“单飞”折翅始末


  调查原因

  继雀巢宣布其上海冰淇淋工厂停产后,达能成为又一在沪停产的国际食品企业。“我们决定暂时停止酸奶的生产,对上海工厂进行重新评估。”12月13日,达能鲜乳制品新闻发言人徐杰表示,达能乳业已经对其上海的酸奶工厂实施了停工,未来开工的时间还未确定。

  调查背景

  资料显示,这家在上海的酸奶厂,是达能在全国仅有的两个酸奶厂之一,主要负责生产“达能”牌乳酸菌饮料。其原属于妙士乳业,2007年底达能收购了该公司之后,认为其厂房、设备均不达标,并投资高达8亿元,对工厂进行了改造。

  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截至达能公开宣布该工厂停工,达能上海的酸奶工厂,仅仅投产数个月,且并未全部开工。

  “我们将继续保证碧悠酸奶的供应,这些酸奶将由达能在北京的工厂生产,并通过冷链运输至上海、广州等地。”徐杰表示,“达能在中国鲜乳制品的策略,并未发生变化,北京、上海、广州依然是达能重要的市场。”

  调查结论

  “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企业利润急剧缩水甚至亏本。”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分析认为,这是达能上海工厂停产的根本原因。

  而外资食品企业接连在中国的经济“腹地”华东地区撤离的事实则显示,随着中资食品企业的壮大,新一轮市场整合已经开始。一些外资企业,或也将选择“撤离”。

  随着达能和雀巢的停工,以及百事可乐早先将其装瓶厂换购给康师傅控股,食品制造企业在中国地区的接连“撤退”,均是巧合吗?

  “近年来,国内食品企业在资金规模、成本控制、渠道建设甚至技术上都达到和超过了外资食品企业。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外资食品企业在这些领域连连败退。”广州奶协理事长王丁棉表示,“外资在食品制造领域撤退或者被整合,或将成为一种趋势。”

  世行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成本上升,食品饮料行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从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农产品价格增长了45%。食品饮料业生产商将无力承受一直以来的高成本压力。

  “相比中国的竞争对手,外资食品厂商在拿地、税收、补贴等政策支持上,并无优势。同时在物流和渠道建设上,也无法做到像中资企业那样大面积布局。因此外资食品企业的成本,普遍要高于中资食品企业。”宋亮透露,一个显而易见的案例就是,蒙牛和光明有自己的牧场,他们原奶的收购价格就要比达能低不少。这让达能在价格战中,并不占优。 (方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