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第一商业网首发的《广州百货业同质化报告》出台,该报告深入调研了广州友谊、广百百货、新大新百货、王府井百货、美东百货、新光百货、万千百货、摩登百货、东山百货、华忆百货、天河城百货、中华百货12家主要百货(总店)品牌分布情况。
据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广州百货业“千店一面”,同质化严重,其中女鞋品牌重复率达80%以上;体育用品重复达70%以上;化妆品达40%以上。
对于这一现象,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广州百货形成同质化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广州大多数商家向来喜欢跟风模仿,不太愿意尝试新做法,怕冒风险;二是缺少战略布局意识和理念,短期行为严重,所以缺少差异化和个性化;三是广州百货业大多同源同宗,师出一家,所以跳不出早期的经验导向;四是投机主义倾向严重,就想赚快钱,而且大多不是自营,而是为了收铺租和物业管理费,既然目的相同,经营方式和模式就基本一样。
广州美东百货董事总经理谢仕平认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同质化的内涵。所谓同质化,他的理解是从环境组合、经营手法、品牌档次等诸多方面都雷同,才可谓同质化。而实际上,百货这种业态本身就有很多共同点,因此有部分相同是难以避免的。
“广州百货目前同质化现象并没有大家所认为的那么严重。”谢仕平说,仅仅是一些品牌的相似就定义为同质化,是不全面的。目前广州百货所呈现出来的同质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主题百货少、百货自营商品少、以及百货商场经营手法一致。而不只是品牌的同质化。
华亿百货总经理高建国表示,如果说广州百货业存在同质化现象,这是肯定有的,也是普遍的。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 广州消费者习惯把对服饰、鞋帽等商品的消费放在食品消费之后。其二,广州的四季不分明,服装等商品在广州的市场空间很小。
很多外来品牌都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水土不服而无法发展,这也限制了广州市场的品牌数量。
此外,客观上说,在同一区域、同一个消费群,不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化经营,尤其同一档次的百货商场之间大多会有同质化现象产生。
高建国强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即使面对同样的客群,百货公司进驻了同样的品牌,但并不代表货品也是一样的。“这不是狭义上所认为的同质化。”
品牌商其实自己对百货公司也会有区别,按照百货公司的人流以及客群消费能力等数据,品牌商会把货场分为A~D四种档次,其中A、B场供应的货品一般是该品牌内最新推出、也是最贵的货品,C、D场相对就是老款或折扣货品。
所以,其实消费者逛不同的百货公司,即使在同样的品牌柜台前,也能选择到不同的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