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是河北涉县的传统产业,已有两千多年的栽植历史。近年来,当地花椒产业是一年一个台阶,13.5万亩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在邯郸市率先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被省调味协会授予“河北省花椒调味品之乡”。涉县花椒主产区王金庄生产的大红袍花椒以色泽鲜艳、颗粒均匀、麻味充裕、香气浓郁而名冠四海。1996年,涉县井店镇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了王金庄花椒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实施标准化生产,将“崇香”牌花椒打造成了国内花椒的知名品牌,从而走出了一条带农致富的道路。是什么让小花椒“长”成了一项富民的大产业?
标准化“种出”好品质
“强枝果穗一定不要把腋芽摘掉,弱枝果穗应保留第二个或第三个芽,以免影响来年产量”、“摘椒时,弱树要及时剪除部分大枝、病虫枝,每株保留5至7个主枝”……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合作社社员的口袋里都装着一张“明白纸”。“不光是育苗、施肥有规矩,就连摘花椒也是大有讲究,按上面写的做保准沾光……”一名社员告诉记者。
随着花椒种植业的发展,合作社开始在标准化上下功夫。合作社严格按照花椒国家标准生产技术要求,把花椒育苗、整地、栽植、施肥、修剪、采摘等技术标准制成光盘、图书、明白纸等,发放到社员手中。围绕花椒的标准化生产,合作社邀请林果技术专家在花椒生产的各个时期到现场为农民讲解标准化管理技术和有关病虫害防治的知识。
当前,合作社的标准化花椒示范区已通过国家验收,并取得了花椒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合作社实行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晾晒、统一销售,从花椒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
坚持高端种植信念
2007年,王金庄花椒专业合作社联合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共同建设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2000亩。在科研院所的协助下,合作社按照标准规定种植生产并取得了成功,于2008年顺利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标准化种植令合作社不仅开创了涉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先河,也让合作社的花椒取得了出口欧盟的第一张通行证。合作社现有示范基地60000余亩,年销售花椒达400万斤,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8000余户,为农民增加收入3000余万元,使农民靠种植花椒实现了脱贫致富。
据了解,王金庄花椒专业合作社的花椒已经销往欧盟和日本等国外市场,每年的销量在10万吨左右。
产业化提升附加值
花椒秧苗加工成花椒芽菜,花椒壳制成花椒油、花椒粉,花椒仔可提炼食用油,还可作化工原料、有机肥……在加工车间,一包包色泽鲜红的花椒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加工成花椒油、花椒粉、花椒盐等,仅花椒油就有多味油、麻辣油等8种。
随着花椒产业的发展,王金庄花椒合作社的花椒加工已与河北省农大、昌黎果树研究所、天津食品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联系,研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花椒产品由过去单一的原果销售,发展成花椒油、花椒粉、花椒芽菜等10多种产品类型,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点,与重庆调味品总厂、河南王守义十三香等大企业和全国各大农贸市场建立长期买卖关系。
在产品种植实现优质化、标准化后,合作社又下大力打造名牌,“崇香”牌花椒粉等相继诞生。从此,“小花椒”穿上“嫁衣”走出了深山,打入了北京、天津、河南、山东等地市场,还飘洋过海远销韩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
几年来,合作社累计销售花椒945万斤,直接为社员增加收入500万元,而且还带动了周边7个乡镇的花椒产业发展,使5000多户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王金庄花椒专业合作社理事会副主任兰保廷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始终是合作社的使命和发展方向,我们要将分散的农民们团结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从而开拓市场共同致富。”王金庄花椒专业合作社的入社农户已从1996年的80几户发展到了现在的660余户,社员的股金也从2009年的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万元,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