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2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的文化

蔡如桂

  多年前的一个早春的下午,我在陕西省镇巴县招待所院内恭候汉中市政协的弟兄们光临,偶与《陕西日报》驻汉中记者站站长邂逅。交谈中自熟,便以弈对坐。在闲聊中,他指责社会上有些人太赶时髦,把什么都戴上文化的帽子。吃饭加上“食文化”,喝酒要谈“酒文化”,连饮茶也要讲个“茶文化”,口渴了,茶叶泡着喝就是了,茶就是茶,有什么文化?

  “食”、“酒”有无文化我不想去追究。但是,我终生司茶,这茶到底有没有文化?他的话引起我苦苦的思索。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前排的六件都是“土”化,茶也决然“文”化不起来。

  文人雅士讲究琴、棋、书、画、诗、酒、茶。假若前排的六项都有“文”化的意味,那么茶也就沾上了“文”的边儿了。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茶树形成于公元前7千万年至1亿年之间;茶之为用发于神农,至今5千余年;茶之为饮始于商周,汉朝已有茶叶的专业买卖和国际往来;茶业兴盛于唐宋,唐朝开始“回纥驱马长安,朝廷以茶赐之”的“贡赐贸易”;宋史载宋时便有“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的茶马交易;明时不仅有繁荣的“茶马互市”,“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而且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法;清朝茶叶大量出口西欧、北美等地,中国茶叶传播全球。这些史实有的是考古的结论,有的是父子相传或师徒递教,而绝大多数都是用文字记载承传下来的。

  《神农本草》中有茶文,茶圣陆羽用文字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把茶全部“文”化了。国家大学的茶学院、茶业系、茶叶专科班等从事茶学的全面教育。教授们著有《茶叶史学》、《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等教科书,培养出大量的茶学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还有国家最高学位的茶学院士。国家设有茶叶专营的进出口公司、供销社,还有从事专业科研的茶叶研究所、技术推广站;行政管理的茶叶司、茶叶局;专业的茶报、茶刊、茶叶博物馆。茶庄、茶店、茶行、茶楼、茶馆、茶观、茶肆、茶庐、茶社更是遍地开花。民间有大量的茶书法、茶绘画、茶故事等;还有学问很大的人编写茶剧本、茶相声、茶小品等搬上剧场;茶电视、茶电影也登上银幕。茶叶的包装上也多点缀着诗、文、书、画。至于品茶评水,对茶具、茶叶、环境的讲究,对人生信仰、观念的联想和领悟,连外国人都知道学着品茶论道,品茶讲礼、品茶谈艺。

  中国饮茶几千年,稍有文墨的人便会舞笔弄墨,写下与茶相关的文字,如《茶疏》、《茶录》、《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茗饮之道》,连庙堂之上的宋徽宗也御笔亲书《大观茶论》。

  中国的茶文化是东方文化丛林中的一株奇葩,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茶业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茶,泡着喝就是了,茶就是茶,无可非议。茶也是文化。什么是茶文化?概而论之,茶文化就是:“自从人类发现茶以来,在从事茶业的创造性劳动与茶叶技艺研究实践过程中,产生并被承传、发展的客观物质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产物。”

  我想,和茶业隔了行的人,对茶文化有偏见不足为奇,相信一旦入茶门,也会感到茶的有“文”化,甚至会写大篇的“茶文化”文章。奇怪的是,有所谓茶专家却说“茶文化”是“武打小说”。开始我对这位茶专家多有不解。后来一想,“武打小说”也是文化,便激励我有心参与《汉中茶文化》的编著出版,弘扬茶文化,以助汉中茶产业的腾飞。

  (作者系汉中茶叶研究所所长)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