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三八妇女节《茶香荡漾 女性芬芳》特刊。
各地特色茶小街专版。
成都茶馆专版。
五一茶旅游专版。
中国茶文化代表团赴日考察专版。
东方树叶专版。
中国茶文化代表团赴日考察合影。
代表团成员在了解常滑烧工艺特点。
中国茶文化代表团团长、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曾峰与中国茶界的老朋友、日本三根制茶有限公司三根俊一合影留念。
恍然间,2011年即将过去,当我们停留在转接新年的驿站休息时,不免回首遥望,走过的路上那些或深或浅的足迹、路过的风景和与我们交织穿插的身影。
一年的努力,一年的辛勤。这一年是《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编辑部大步前行的一年。从版面到举办活动,再到推广发行,不断创新求变使得我们的版面更为精彩。与此同时,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向长久以来一直支持我们的读者和来稿者,深鞠一躬。正是因为你们充满期待的目光,才能让我们不断提升,攀寻新的高度。为了你们,茶周刊在新的一年里依旧会加大马力,奋勇前行!
这一年,我们的版面
本刊编辑部在这一年中策划了多个广受好评的专版、专题。
三八妇女节推出的《茶香荡漾 女性芬芳》特刊,展示了茶女人的美丽;两会期间的“茶界的两会代表委员”专版,以专业的视角、新颖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许多行业内杂志、网络纷纷转载;五一茶旅游专题、东方树叶专版、全国百佳茶馆活动专刊等更是受到好评,在设有我们展位的北京、广州两大茶博会上,不少人专门前来索要这些期的报纸。
这一年,我们的栏目
通过深入调研、寻找行业亮点,也有了新突破。
头版的《记者观察》栏目,以本刊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通过对行业内的认知表达自己的观点。内容新鲜,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地将茶行业内的新事件、新形势展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大潮下,本报开设了《走基层,看茶业》栏目。通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的鲜活文字和生动图片,多角度、多层次报道基层的声音,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借宜宾川红茶叶集团成立之际,我们引入2版的《经管茶座》栏目,解答了企业建设及发展中的若干问题。3版的《名人茶话》栏目,特约各名家谈茶论道,则使读者享受到高品质的阅读。
重新定位于茶馆、茶具的4版,在原有《名家名壶》栏目紫砂鉴赏的基础上,开辟了《馆里有道》、《林治说茶》、《茗器传音》新栏目。
茶馆是直接面对消费者最有力的宣传茶文化的载体,中国茶馆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既履行了弘扬茶文化的职责,又较好地完成了自己发展的使命。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许多茶馆徘徊在十字街头。茶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提高茶馆的经济效益?许多问题摆在了茶馆经营者的面前。而《馆里有道》栏目为全国茶馆管理者答疑解惑,共同探讨,为传授实战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该栏目的作者均为国内研究茶馆的著名学者、有实战经验的茶馆老总以及茶馆营销策划专家。
《林治说茶》:从内容上来说,该栏目的设定为“一点多面”。“一点”是文化,以文化的角度入手;“多面”指与茶相关的各方各面。总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为切入口,将其辐射到与茶相关的各方各面,加以分析、评述。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具是品读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伴随着茶文化的历史一起发展至今。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茶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产品如何创新?怎样提高茶具的经济效益?《茗器传音》栏目,通过采访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茶具生产、制造以及流通企业的总经理或CEO,为同行释疑解惑的同时,扩大企业影响力。
而传统栏目《坊间茶语》的清新散文,《茶史钩沉》的探究历史,《名家名壶》的紫砂鉴赏,也使版面更加活泼生动。
这一年,我们的活动
在成功举办了“2009-2010年度全国百佳茶馆颁奖典礼暨‘大佛龙井’杯第四届全国茶馆经理人高峰论坛”之外,本刊编辑部还成功组织了中国茶文化代表团赴日考察,并推出20版铜版纸特刊。当然,我们在举办重点活动的同时,也不放过一些小型活动。如在日本遭受地震、海啸及核辐射后,我们积极倡议茶界向我国驻日本大使馆捐赠茶产品,并与有关单位共同召开了“茶叶功效与公益研讨会”,以尽本报的社会责任。为确实做到“走基层,看茶业”,本刊联袂CCTV-7摄制组走基层进入四川筠连茶园。
2009-2010年度全国百佳茶馆颁奖典礼暨“大佛龙井”杯第四届全国茶馆经理人高峰论坛活动,看似简单的流程,却倾注了我们很多的精力,是对耐力的考验。活动无论从内容的设置、会务的组织还是后续的服务,赢得了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特别令我们的赞助单位——新昌县政府刮目相看。活动结束后,推出的百佳茶馆活动专刊,是在连续举办了四届百佳茶馆活动后第一次推出的相关专刊。
今年10月12日-19日由本刊组织的中国茶文化赴日考察代表团,对日本茶叶、茶具、茶道、香道进行了全面考察。本次考察由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曾峰任团长。在8天紧张的行程中,代表们收获颇丰。整个行程从北京起经停大连-日本福冈-佐贺县-长崎县-大阪-京都-爱知县-静冈到最后一站东京,返回国内。这是本刊新开辟的一项活动,也是专业性及针对性很强的一次茶文化考察。
为了配合年底各地频繁举行的茶博会,赴日考察活动结束后又推出了特刊。特刊包括赴日考察活动专题、湖南茶业专刊、益阳茶厂专刊、安化黑茶专刊、各地茶业专刊,共计20个版面,全部采用铜版纸印刷。如此大幅度的扩版在本刊尚属首次。特刊从文章撰写、版面设计到校对、美化汇聚了编辑部所有人的心血。推出后,在几大茶博会上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为茶博会增光添彩。
这一年,我们的推广与发行
在这一年中,如果您去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茶博会,您都会看到本报的身影。2011年,我们《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的推广与发行覆盖面更大。不仅陆续在全国多个省、市建立了工作站;编辑部人员更是积极参加各大茶博会,并推广、分发报纸。年末,编辑部全体人员在北京马连道推广报纸。
这一年《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推广的成功,不仅有我们的努力,更要感谢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山东莒县茶文化协会、贵州凤冈县茶叶协会、福建漳州市茶业协会、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株洲市茶业协会、河南省信阳浉河区茶叶办、上海市茶叶学会胡舜龄、黑龙江省茶文化学会钱栋宁、浙江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陈伟权、辽宁省茶业协会高玉瀛、李颖等单位及个人的支持与帮助,以及四川宜宾醒世茶业公司、天福集团、天津海雅实业有限公司、八马集团、天方集团、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信阳文新茶叶公司、北京紫艺经贸有限公司李龙生等企业及个人的鼎力支持。
特别感谢茶周刊各地方工作站的配合,湖南工作站黄德开、辽宁工作站赵忠武、黄山工作站汪芳生更为茶周刊的发行与推广作出了很大贡献。
链接:
愿为家乡茶鼓与呼
2004年底,我开始担任《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驻湖南工作站站长,当年12月26日,在本报上发表了2篇稿子,一篇是《湖南茶业航母即将启航》,另一篇是《安化黄沙坪发现50年前世界茶王安化千两茶》,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写的新闻稿,到现在一晃就是7年整。我喜爱这份报纸,我愿为家乡的茶鼓与呼!
(黄德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