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冬日里的阳光,无私地普照大地,透过办公楼的一扇扇窗户,洒在每个人的身上。岁末将至,辞旧迎新,回望我们的2011,在文字积累中蜕变,在旅途蜿蜒中成长。
相伴农金,我们携手前行。2012,我们会做得更好。
大声说:我很棒
《合作金融》主编 刘小萃
“可以大声说:我很棒;也可以小声说:我很累;但绝不能说:我不行。”
拥着《合作金融》一起摸爬滚打,已快九个年头了。
从一个小兵、到首席编辑、到副主编、再到主编,就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合作金融》强大了,我也成长了。
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压力倍增,每每如此,只能是自我调节。前几日,因朋友送了我一本余秋雨的新书,看后总觉不过瘾,又翻出了老余多年前的那本成名作——《文化苦旅》。
细细读,读到了《沙漠隐泉》一篇。其中余秋雨写他“爬沙山”的一段文字竟让我有了顿悟——“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曾经让我痛苦的重重困难,其实是该从心里放下的——莫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爬,只管爬。在一路向上的中途,我可以大声说:我很棒,这样信心就不至于被汗水与泪水淹没;也可以小声说:我很累,这样一切的苦楚便得到些许宽慰;但绝不能说:我不行,唯有如此,才能登上属于自己的山顶、自己的沙山。
在路上
□ 本报首席记者、编辑 蔡 靓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冷暖自知。在我看来,作为记者,我们就像是“孤岛”之间的桥梁,传播信息,传递温暖。
也许,这就是“在路上”的意义。
12月20日下午,我在成都采访“庆祝四川省农信社成立60周年”活动后回到北京。下午三四点钟的阳光,斜穿过车窗的玻璃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让人忘了窗外还是寒冷的冬天。
这是今年出的第十几趟差呢?或者是第二十几趟?我在心里盘算着,却一时间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
唯一确定的是,这是我2011年内的最后一次出差。这既漫长又短暂的一年,竟这么快就要过去了。
因为采访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遍布全国,出差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曾跟同事笑言,我们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而这种“在路上”的状态与经历,曾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收获与回忆。
还记得,灾区农信社员工回忆起地震后的工作,诉说的不易;还记得,在汶川农信社新网点办理业务的居民脸上,洋溢的笑容;还记得,从自助终端成功办理转账取现的村民,惊喜的表情;还记得,信贷经理们在新产品推出后,收获的喜悦。
一个个出差途中的场景、结识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丰富了我的记忆,填补了人生中的荒芜地带。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冷暖自知。在我看来,作为记者,我们就像是“孤岛”之间的桥梁,传播信息,传递温暖。
也许,这就是“在路上”的意义。
年终岁尾,回首2011这一年,付出过,收获过,笑过,也哭过。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合作金融事业一起,在路上,成长着。
且行且珍惜
□ 本报编辑、记者 臧洪菊
行在路上,需要且行且珍惜。因为无论成败得失,都是成长。
翻开报夹,沿着报眉上的日期,回顾着我的2011。
2011年的脚步匆匆,我的身影与脚步,也随之匆忙起来。很多时候,除了既定的采访日程,我无法确定自己在两周,甚至一周内的时间安排。有时候,一个小时前的我,或许还端坐在电脑前写稿件,而一个小时候后的我,便可能搭乘着启动的列车,赶往一个新的采访地点。
奔波忙碌间,我的作息,开始向一个更为专业化的记者演进。一年来,我走过了河北、安徽、山西,去过了云南、青海、山东、福建……越来越多的场景,进入了我手中端起的镜头,越来越多的文字,在我的电脑上组合成文。与图片和文字的累积相伴,我也形成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
就是在行色匆匆间,我收获到了一份份意料之外的惊喜。在河北,我结识了一位不怒自威的长者,有幸得其以朋友相称,并以真挚的友人之礼相待;在云南,我寻到了一位良师,但凡遇事,都会悉心点拨我一二;在家乡吉林,一位初识的朋友告诉我,“记下我的电话吧,你出门在外,家里有事,打个电话”……
现如今,又是一年的年终岁尾时。与去年相比,如今的我,的确已有不同。记得在去年的年终岁尾之时,放下疲惫,我把年终总结写成了一个篇幅冗长且拖沓的流水账,把12个月的出差行程逐一列了出来。如今的我,已不会再那么做。因为我已懂得,那些行程,都是成长中的必然。行在路上,需要且行且珍惜。因为无论成败得失,都是成长。
一年一瞬间
□ 本报编辑、记者 杜弘林
“如同快进的电影画面,在年终盘点时,一连串模糊的掠影在眼前恍惚掠过,其中一些瞬间则早已在心底定格。”
本月月初,编辑排版的时候,把报头的日期由11月调整到12月。一同事惊呼:一年又过去了!我说是呀,今年过得特别的快,转瞬之间就到年底了。
回首这一年,“快节奏”是不二的关键词——一次策划紧跟着另一次策划,一次采访紧跟着另一次采访,一篇稿件紧跟着另一篇稿件。如同快进的电影画面,在年终盘点时,一连串模糊的掠影在眼前恍惚掠过,其中一些瞬间则早已在心底定格。
有这样一瞬,出差途中发起了高烧,同行的同事在深夜赶稿的间隙还不忘把我从梦中唤醒,端来热水冲调好的药剂;
有这样一瞬,飞机因雷雨晚点,凌晨两点半走出机场握住了睡眼惺忪的接机人的手,心里满满的理解与温暖;
有这样一瞬,出差归来挑灯赶写稿件,正写得兴起,忽然听闻窗外鸟语啾啾,一抬头,东方已白;
有这样一瞬,在无座的双层火车上找一级台阶,铺上报纸,与同伴两人挽起裙角席地而坐,在说笑中打发着旅途漫漫;
有这样一瞬,端着相机混迹在一群男摄影记者中间,一边垫脚猫腰地找寻最佳位置,一边支棱起耳朵把台上人的讲话稿在心中默念。
回首这一年,有太多的苦辣酸甜,渗透着2011这张以时光穿梭编制的大网中,从北到南,从除夕到元旦。压力下,更享圆满完成任务的快乐;疲惫中,更感付出有所得的喜悦。飞逝的2011年,在2012新年钟声敲响的瞬间定格在我人生史册中,定格成为无可替代的一个个瞬间。
积淀 收获
□ 本报编辑、记者 张新若
《真心英雄》里唱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我们的团队也在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地积蓄能量,只为更好地服务“三农”事业、记录农村金融的时代特征。
关于我的2011,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第一次独自出差采访,第一次尝试述评、评论类稿件写作,第一次参加会议筹备……有太多个第一次留给了2011年,而这一年注定铭记在我的成长轨迹中。
回望这一年所走过的路,我看到一个初出茅庐的晚辈,意气奋发地走在前辈们当年前行的道路上,学习着如何让自己尽快融入工作角色、如何变得更加专业。这条路虽然漫长,却因为有了“师父”们的指引,同伴们的陪伴,而变得不再枯燥绵延。蹒跚学步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从刚开始的艰难吃力到如今的渐入佳境,记不得“磕磕碰碰”了多少次,数不清“跌跌撞撞”了多少回。
这一年,有过欢笑,有过苦恼,有过鲁莽,有过坦然。经过这一年的沉淀、历练,最终化为平静、怡然,将我的青涩慢慢冲淡,带来一个逐渐成熟、有所担当的全新的我。
《真心英雄》里唱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我们的团队也在不断地提升自我,不断地积蓄能量,只为更好地服务“三农”事业、记录农村金融的时代特征。
因为热爱同一片天空,我们聚到了一起;亦因为踌躇满志,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开辟新的战场。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一名与我并肩战斗的同伴,还会为了“普惠金融、智慧先锋”的目标继续努力,这是《合作金融》周刊给予每一名读者的郑重承诺。
忙碌是一种幸福
□ 本报编辑、记者 付俊伟
经过这一年,我习惯了忙碌,更喜欢上了忙碌,忙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内容、快乐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因为,新闻职业是一条考量责任、道德的如履薄冰之路,更是一条在用信念去践行使命的神圣之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就走到了2011的尽头了,我发现岁月在大家的脸上都留下了印记。在这一年里,我深刻地体会到:忙碌是一种幸福,奔波是一种快乐!
以前工作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为了得到薪水而去工作。可在这个忙碌的2011年,经常出差和深夜赶稿的压力,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我渐渐地明白,工作不仅使谋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深知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来不得半点虚假。作为一名“三与”农相关的新闻工作者,我们需要下基层、走近农民、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写出真实的作品来,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
当然在工作中也会遇到挫折,会有心烦意乱、心潮起伏的时候。其实,在这种时候,我们只要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你就会发现,工作中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快乐。
经过这一年,我习惯了忙碌,更喜欢上了忙碌,忙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内容、快乐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在行走中成长
□ 本报编辑、记者 李 博
2011,行走在路上,时间改变了许多。回望这一路征程,品味收获,感悟成长。
回首我的2011,新年伊始,夹杂着纷飞的雪花,我踏着异乡的积雪,游荡在那个叫Viersen的德国小镇,聆听着此起彼伏的新年钟声与隆隆作响的烟火,不禁抬头仰望星空,那璀璨的火焰刹那绽放又转瞬即逝,是激动,也有一丝彷徨。操着一口生硬德语的我穿梭于欢闹的人群之中,大家彼此祝福,举杯酣畅,在那个辞旧迎新的时刻,除了感慨岁月的匆匆流过,最为期盼的,还是新的一年自己又会走到哪里,又有多少改变。
岁末将至,转眼间又到元旦。感激2011年所有的收获,珍惜这365天里一点一滴的成长。回望我的2011,脚下也曾走过千万里路,穿梭了半个地球,又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北京,有过憧憬,也有过迷茫,每一次的旅程,却也在不知不觉中默默地改变着自己,让我不断追寻着人生的方向。6月的酷暑,终于离开校园走向了工作岗位,面对着陌生的工作和全新的领域,是考验也是严峻的挑战。
还记得第一次编稿,面对着几千字的稿子需要修改、润色,着实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还记得第一次试着排版,由于对软件快捷键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排版速度慢之又慢;还记得第一次外出参与采访,由于对业务和行业还不够熟悉,紧张之外只得临阵磨枪,硬着头皮奋勇直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本报主办的大型活动,我拿起相机,奔波于前后,拍下了第一组刊登的图片;还记得第一次处理客户的征订信息,从信息录入到开发票和挂号信寄出,考验的不仅是那份细致更是工作的耐心......现如今,回首工作以来的点滴时光,辛苦与欢笑的背后,我在不断成长,由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小编逐渐朝着更加职业化的道路不断积累着宝贵经验与财富。
2011,行走在路上,时间改变了许多。回望这一路征程,品味收获,感悟成长。
耐心加细心
□ 本报编辑、记者 周登魁
耐心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又让我们修改每一份稿件时都做到精益求精。
在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明白了许多、懂得了许多。
特别是做现在的这份工作,让我体会到凡事都要认真负责,马马虎虎只会徒劳无功,只有认真、努力地去做了才不会因某个环节出错了而影响了工作效率,这样做起事来也顺心很多,从而就会对工作产生一种热情,充满斗志和信心。
编辑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耐心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又让我们修改每一份稿件时都做到精益求精。哪怕一个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会影响到版面的质量。所以,即便我们再累也得提起精神,仔细检查,宁可多看几遍,也不能放过一个错误。
在编辑部工作也有轻松的时候,空闲时间都会浏览一下自己想看的东西,遇到有价值的会充分利用,而有时也会聊聊天,说说笑,同时讨论一下有关工作的彼此的想法与意见。
总之,编辑部是一个既充满欢乐气氛又充满学习激情的地方。五个月虽短但却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工作实践,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只要付出努力和热情,工作便不再乏味,充实而包含活力。
团队之美
□ 本报美术编辑 曲 晨
因为年轻,我们可以走得更远,未来迎接我们的事物还有很多。也因为年轻,我们无所畏惧,在迎接机遇和挑战的道路上将渐行渐远。
我的2011,和《合作金融》这个年轻的团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80后的团队,有着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在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与他们有了更深的沟通与配合,这也让同为80后的我将自己的才能和思想得到了完美的发挥。
因为年轻,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与人共事,这也使得我们在工作配合当中彼此轻松随意。也因为年轻,大家都能在不断的激辩和探讨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让原本擅长创意的我,制作出了一个个更为新颖独特的版面设计。也因为年轻,大家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体力,记不得多少个夜晚和周末,同志们在单位或者家里苦苦写稿、创作,偶尔看一眼QQ,发现在线的你我,备感亲切。简单的几句调侃和寒暄之后,继而又投入到辛苦的加班工作中。
这一年,应该是我们大家收获的一年,回顾这一年所做出的成绩,有骄傲,也有不足;有辛劳,也有快乐。年底的表彰栏里,出现的团队和个人的名字,我们都如此的熟悉,也如此地欣慰。如果没有这一年大家的努力,必然不会有这样的收获和自豪感。
很喜欢那句广告语:“年轻无极限”,因为年轻,我们可以走得更远,未来迎接我们的事物还有很多。也因为年轻,我们无所畏惧,在迎接机遇和挑战的道路上将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