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自己多跑十里,不让群众多跑一里;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不让群众一时为难”。流传在太行山村民们中间的这些话是当地人对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赞美之声。
林州市石板岩乡东西南北四面环山,悬崖峭壁、沟壑河涧形成诸多天堑。“抬头一线天,抬脚就上山”,“买难卖难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早在供销合作社没有成立之前,不少山里人迫于生计,挑着山货下山换日用品而摔下山崖,命丧黄泉。有的不堪忍受奸商300斤山楂换1斤盐的盘剥,砍掉果树,悬梁自杀。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影响几代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
几十年来,“扁担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所有的供销合作社人。作为扁担精神的发源地,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更是将“扁担精神”内化为行动,在中原大地的繁华都市、穷乡僻壤以不同的形式服务着市民、农民。
入驻行政大厅的“农合联”
正阳县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个经济相对贫困的地方,但是这里的农业却走在前列,受益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井然有序。鲁新爱是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很忙,几乎没有整块的时间详细介绍合作社的情况,接二连三的要货电话,让鲁新爱急并快乐着,放下电话,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现在要货的太多了,有些量小的都顾不上卖。”这个由正阳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合作社自2003年成立以来,“实行‘统一原料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和销售’带动周边县乡2680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年累计实现助农增收8500万元。”鲁新爱介绍道。
马国富是正阳县新阮店乡万马村的一名普通村民,2008年他加入了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不到3年,他从没有固定收入、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变成年纯收入达10余万的食用菌种植户。3年内他家的食用菌种植面积从两三亩扩大到七八亩。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马国富自己说“想都没想到”,他把这一切变化归功于加入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马国富说:“开始我也想自己种点什么,但是什么经济作物都不会种、不懂管理方法,我看到别人加入合作社经济效益不错,就自己要求加入合作社。进来才真正体会到合作社的好处,我自己什么心都不用操,什么品种好、该怎么种,合作社都进行培训,最主要的是有合作社统一销售,销路问题我一点也不用担心。”
但是最让马国富感到意外的是加入合作社后他于2010年申请到了5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他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别说贴息贷款,就是普通贷款也很难贷到。”而鲁新爱介绍:“合作社已经申请到近200万元的贴息贷款用于发展壮大食用菌种植事业。”这一优惠政策的取得源于正阳县社组建的正阳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2006年驻马店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经过对形势的认真分析,驻马店供销合作社要求该市所属的九县一区供销合作社抢先注册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以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更全面地指导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正阳县社对自身处于农业大县的情况分析后,注册成立了正阳县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积极为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
正阳县社主任雷更介绍:“农合联的作用在于促进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以前有不少农民对什么是合作社,到底该怎么注册合作社不了解,很多已经成立的合作社呈现散、小、弱的状态,农合联着力于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合作社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和急需攻克的瓶颈。”如今在农合联的带动下,该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9家,专业协会12家,入社社员2万余人,年助农增收2亿多元。
由于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正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得以在县政府行政办公大厅有专门的办公区,每年有固定的办公经费。有了农合联,正阳县的农民若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可以不必三番五次地跑工商去注册登记,只需在农合联窗口进行登记,而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社员动员培训、合作社选址服务、金融、销售服务等一系列后续工作都可以从农合联得到帮助。农合联组建了“四部一室一中心”作为农合联的常设机构,为合作社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四部一室一中心”即:会员部、金融服务部、技术服务部、信息服务部、办公室、培训中心。会员部,主要是进行宏观管理,想要成立合作社的负责人只需到会员部进行备案,就可以接受全程规范建社服务。从专业合作社选址、建立章程、社员入社、统一印制社员证、社员维权等,包括监督合作社给社员分红等都在会员部的服务范围内。已经成立的合作社如果遇到金融问题,可以向农合联的金融服务部求助。金融服务部通过做政府协调、部门协助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问题,涉农扶贫项目贷款已经被政府授权纳入农合联金融服务部的服务范围。马国富通过合作社申请到的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及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申请到近200万元的贴息贷款便是通过农合联统一申请得到的涉农扶贫款项。
此外农合联的技术服务部已和省、市、县多名农业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为社员解决技术难题;信息服务部通过开办农合联自己的网站,为合作社发布市场信息、开展订单产销。此外农合联还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组织优秀合作社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农展会、大型洽谈会,积极运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资源,将合作社产品推荐给连锁超市。农合联的培训中心是专门解决技术难题的阵地,已被县政府列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项目,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培训服务。
把服务作为立社之本
正阳县的农合联是河南省社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不仅正阳如此,全省系统在省社的推动下,都已把服务作为供销合作社的立足之本。近年来,河南省社成立并规范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民经纪人协会、棉花协会、茶叶协会等9个全省性协会,发展各类协会1192个。依托协会在开封成功举办了全省农特产品大联展活动,参会海内外客商1500多家,参展商品3000多种,现场交易4300万元,达成签约意向34.5亿元,搭建了宣传河南省特色产品的新平台,开辟了特色产品销售的新渠道。
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河南省社系统发展专业合作社3947个,入社农户90万户,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89亿元。
联农茶叶专业合作社是由信阳市浉河区供销合作社联合当地茶叶种植大户组建的。也许是因为从事茶叶的缘故,这个建于青山绿水中的合作社更像一个度假山庄,一个远离尘嚣的养生圣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不到农业的痕迹、充满安静的文化气息的小院落,却让当地的茶农享受着实实在在的好处。
独特的地理位置带给信阳茶叶天赋之美,虽然信阳毛尖早已名扬海内外,但是大山深处信阳毛尖主产区黑龙潭本地的茶农却没有从茶叶种植中得到丰厚的经济效益,因为单家独户的炒茶导致茶叶质量良莠不齐。当地供销合作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了联农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合理布置收购网点、组织生产加工、储藏、销售,解决了茶农以往分散经营、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大大增加了茶农的经济收入。“下一步,我们将在合作社的原址上进行扩建,把这里改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茶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园,到时候周边的农民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经济收益。”合作社理事长介绍到。
此外,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河南省社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化建设工作。目前,已有388家合作社完成了产品品牌注册,159家合作社产品通过有机认证,262家合作社的产品通过绿色认证,568家合作社的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1家专业合作社通过了ChinaGAP(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品牌化、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围绕频繁出现的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河南省社把“两带四推”(龙头企业带动、项目建设带动,推动农副产品进超市、进市场、进展销会、进家庭餐桌营销模式)与专业合作社建设、平价超市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通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通道,在扩大合作经济组织产品销售上下功夫。2011年初,河南省社成功举办了中原名优特产博览会暨年货供应会,全系统300多家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会,实现现场销售额3900多万元,签订意向合同2.6亿元,丰富了省会节日市场,平抑了市场物价,赢得了各方好评。
此外,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的服务在向全方位延伸,河南全系统兴办村级综合服务社4.4万个,为农民提供商品购销、科技信息、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服务,基本做到了新农村建设到哪里,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网络就延伸到哪里,农民不出村就能够享受到供销合作社安全、便捷的优质服务,推进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记者观察
服务始终是供销合作社人的行为准则
1946年7月,4位农民自发地组建了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当时,山里没有公路,更不通汽车,进货送货全靠肩膀担。扁担就是他们的主要运输工具。去县城进货有两条路,一条是攀登海拔1200米的鲁班壑,到县城40多里,一条绕道村镇,120多里。当时资金紧缺,他们挑着收来的山货和山上砍的柴,到县城卖掉后换回群众生活日用品。第二天,再沿山串村去送货,来回不空行,肩挑百十斤,去时日用品,回来农产品。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群众忙、咱下乡,群众吃饭咱进庄。”这样的话至今仍在山区群众中广泛流传。
“供销社与群众感情有多深,一串钥匙见真情”。农民白天下地劳动,把家中的钥匙放到门框上。供销合作社职工来到家门口,直接取出钥匙,进屋收走农副产品,把生活用品、余钱和结算清单放到桌子上,几十年来,从未出过差错。农民把供销合作社职工当成自家人,买卖结算都放心。
这就是曾经的“扁担精神”,一双脚走出了农民的信任,一副肩膀担出了供销合作社人的精神。这种精神颠覆了“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古语,供销合作社人把它演绎为“穷在深山有远亲”。几十年来,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承、发扬着这一不朽的精神,并不断为“扁担精神”赋予新的内涵。
在交通、物流已经发达的今天,供销合作社人不再需要肩挑重担行走山路几十里,但是服务“三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思想始终牢记在他们的心里。正阳在整个河南省经济中处于下游,是一个农业大县,当地的供销合作社并不富裕,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自身并不够强大的供销合作社,却能将目光投向广大农民,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突破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三农”的发展作着贡献。这是新时期的“扁担精神“,这是供销合作社人对“三农”事业的一片忠心,因为他们早已将自己与农业融为一体,知道只有农民受惠,自己才能发展得更好。
新时期,城市居民也同样享受着供销合作社的服务。新乡的市民如今都发现市容市貌干净整洁多了,但是很多人还不清楚市容市貌的这一变化缘于供销合作社的服务。新乡市原有废旧回收人员近6000人,流动回收人员达3000多人,但是绝大数为外来人口,经营杂乱无章,给经济治安、计划生育、城市环境管理带来不便。看到这种状况,新乡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了新乡市再生资源市场管理办公室,并争取成为市政府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机构,通过联合工商、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对全市的回收站点进行统一标志,使新乡再生资源行业朝着统一、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为该市的市容市貌和市民的正常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今天的供销合作社早已不再两脚踏泥、一肩担货、双颊流汗,但是无论服务方式怎么变,服务始终是供销合作社人的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