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给了供销合作社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几年,西部地区供销合作社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抢抓各种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抓基础、强实力、增效益、树形象,改革发展取得了新成效,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资、农产品、农村日用品、再生资源四大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稳步推进,经营业态不断创新,不仅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消费环境,还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打通了渠道,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大都拥有丰富的土地和农牧业资源,农牧产品地域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是,这些地区的供销合作社,基础网络比较差,恢复较慢,各地四大网络建设进度和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农资配送网络和日用消费品网络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网络建设滞后,发展较慢。在2011年,西部地区部分农产品出现了“卖难”现象,酒泉肃州区的洋葱、兰州榆中县的芹菜、武威古浪的马铃薯、陕西的西瓜和芹菜等都遭遇滞销积压的情况,这对于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西部地区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因此,在2011年,西部地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始着力恢复农副产品购销网络,为农民解决“卖难”出谋划策。
在领办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供销合作社不再是只注重数量的变化,开始有计划地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合作社农产品品牌。比如,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围绕柑橘、生猪、中药材、蔬菜、优质粮油等重庆农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引导培育,专业合作社的品牌从无到有,档次不断提升,全市43%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品牌化经营,正在使用的品牌有875个,其中已经工商注册的有268个。四川省供销合作社围绕食用菌、茶叶、果品、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建立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合作社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2011年,各地供销合作社系统大都通过项目建设来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贵州省遵义市茶果公司承建了“遵义果蔬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该项目年交易量达到40多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它极大地丰富了遵义市民的菜篮子,提高了遵义市民生活质量,促使蔬菜经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育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推动遵义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新疆兵团供销合作社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展开了合作项目。双方在糖业、乳业、果蔬业、食品原料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做强企业、做深加工、做优产品,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2012年,西部地区应切实在思路上、规划上、方法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提高系统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打造系统科学发展新引擎,为提升供销合作社形象树立新标杆,引领全系统尽快走出一条把供销合作社办好、办优、办特、办强的路子,进一步提升系统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应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供销合作社的合作,尤其是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产销对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供销合作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12工作部署
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杨传堂2011年10月3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座谈会上指出,西部地区供销合作社系统要着力在流通网络、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综合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要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靠作为赢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凭服务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同时指出,总社也将加强对系统的工作指导,加大政策协调力度,努力为各级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现供销合作事业科学发展。
2011年12月23日召开的总社机关干部大会上杨传堂也指出,要支持西部地区供销合作社跨越式发展,积极争取并切实用好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带领广大群众尤其是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