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美酒千杯无知己,清茶一盏也醉人。”是文人墨客对生活境界的一种描述。不向往奢靡的生活,性味自在,不必饮酒,喝茶也是一种享乐;玩赏花草也不算什么,在书中也能得到同样的乐趣。品茶鉴水,谈诗论文是文人雅士的一种嗜好。
在中国古代,茶是高贵的象征,只有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才能够拥有和享受。茶被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嗜好,是因为茶叶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茶由奢侈品逐渐变成普通消费品。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已被民众所了解。
喝茶是很小的时候,夏天在生产队干活,队长常常用茶叶泡上一大桶水,用来为农民解渴。说是茶叶,其实是农民们常说的“老瓦”,也就是用第五片或第六片茶叶制作的,记得小时候只有家庭比较富裕一点的人家才会有这样的茶叶,每逢过节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才拿出来招待。那时候还不知道茶树是什么样,也不知道茶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以为茶叶就是像树叶子那样采摘后晒干既可,更可笑的是以为只要是茶树上的叶子就可以做茶。让我真正认识茶、了解茶到与茶结缘的是踏入“五云”。
工作了十多年后去读研,本想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混个一官半职,或者从事农业科学方面的研究,结果由于年龄原因而梦想破灭。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误入”信阳茶企五云集团,于是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踏入五云的第一天就是培训,经过一系列培训之后,让我对茶有了全面的、更深入的系统认识。从茶叶的起源、产地、种类、世界分布,到绿、红、青、黑、黄、白茶的不同分类加工,再到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茶故事和传说,真真正正激起我对茶的好奇与研究,于是“五云”在我心中就变成了“吾云”——我梦幻中的彩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事茶学研究同样可以实现我人生的辉煌与灿烂,于是我把目标锁定“吾云”,来开启人生的另一帆航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官言官,在商言商。”我既不是官,也不是商,而是“茶人”,也就“在茶言茶”吧。“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是“茶圣”陆羽留下来的千古绝句。此诗甚美,在众多茶诗中具有典型代表,也说明陆羽不爱官位不贪钱财,为了自己能够自由自在不受制于人,独享清闲的生活态度。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更是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文人雅士似乎独得品茶三昧。
提到茶,让人很容易想起“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它也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更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虽然进入五云已有半载,但只能算是茶道中新人。在和信阳茶叶专家、教授及茶学名人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已深深被信阳浓浓的茶文化所熏陶,渐渐有些文人雅士的气息。也难怪朋友们见到我就说:“十日不见,君当刮目相看,你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现在变得这样温文尔雅?”“茶。”我慢条斯理地答道。由于朋友对茶知之甚少,更别说入道,于是我就大侃其“道”。从新茶与陈茶的鉴别,真茶与假茶的鉴别,春、夏、秋茶的鉴别到茶叶冲泡,再到如何茗品;从茶的起源到许多离奇美丽的传说,再到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一一与朋友道来。听得朋友两眼圆睁,不断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在我写作苦思冥想,思维枯竭的时候常常会沏上一杯浓浓的信阳毛尖茶,轻轻地抿上一口,让茶水在舌尖上轻盈地跳上两圈,再慢慢地顺着嗓子眼缓缓地流淌下去,顿时会被扑鼻清香、甘甜可口的茶水激发出无穷的灵感。白居易很多诗是在他品茶时所作,如“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又说“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都是他饮茶时的杰作。老舍先生一生视茶如命,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的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生前一直有边饮茶边写作的习惯,据说如果没有茶就没有《茶馆》这样经典名著的诞生。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斯人斯作,的确是茶禅一味的最好注解。是茶改变了我非行政事业单位不去的择业态度,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还有什么比造福信阳人民更有意义的事业呢?
与茶结缘,人生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