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潘石屹 由“骆驼”到“婴儿”


  在中国房地产界,潘石屹无疑是个另类。他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其实,从赤贫到“明星”富翁,除了幸运之外,潘石屹靠的更多的还是勤奋和谋略。

  沙漠中的“骆驼”

  1963年,潘石屹出生在甘肃天水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潘石屹整个青少年时期的日子过得都非常拮据,甚至父母含泪把分别是3个月和3岁大的两个妹妹都送了人,而条件是接受3个月大的妹妹的家庭必须有奶羊,这样妹妹可以喝上奶,收养3岁大的妹妹的家庭必须让她能够上学。

  上中学的潘石屹,甚至只有一条裤子,为了防止裤子磨破,他从来不洗裤子,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头到尾地检查一遍裤子是否破了,至今潘石屹都记得很清楚,“那条裤子,我整整穿了730天。”

  不仅仅是穿不起,潘石屹也吃不起。正值长身体的中学时期,因为贫穷,潘石屹吃不起蔬菜,他常吃的主食是发糕,所以他做梦都梦到“在学校的操场上捡到好多面值1毛钱的菜票。”

  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环境,潘石屹决心发奋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小山沟。1979年,他考入兰州培黎学校(中专)。1981年,他从培黎学校毕业,以600名学生中第二名的成绩被河北的中国石油管道学院(大专)录取。1984年,石油管道学院毕业,他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当时我的工资很高,每月有100多元,我爸爸工作了30年每月工资才只有60元。而且单位的福利也特别好,每个月除了工资,还有什么洗衣费啊、自行车补助什么的。”

  这段岁月在潘石屹看来,“我那时就像一只‘骆驼’,别人牵到哪里就必须跟着到哪里,无论终点是沙漠还是羊肠小道。”所以直至今天,他身上仍旧有“骆驼”时期的烙印:喜欢喝老家天水的罐罐茶,喜欢穿旧衣服和旧鞋,觉得舒服就好。

  尽管有了工作,有了固定的“不菲”的工资,但是在潘石屹看来,钱仍旧不够,因为他的两个妹妹都考上了大学,需要生活费,而且他的母亲需要医药费。

  一年后,潘石屹决定下海。让潘石屹下决心下海的人是潘石屹称之为老师的牟其中,他当时在深圳开着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以“北方姑娘的衣柜里最多只有两件衬衫,而深圳姑娘的衣橱里有10件以上的衬衫,并且还都是的确良的”来触动潘石屹那颗渴望赚钱的心。

  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所迫,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潘石屹内心的不安定。他不甘于平淡,也不甘于在1000多人的机关里过着无事可做的日子。尽管不知道下海的前路会怎样,但是他决定试试。

  潘石屹思考良久,以需要赚钱为理由,写了“停薪留职申请书”。交上去之后,他就静静地等着下文。大约过了一个月,单位发了一份红头文件,文件的标题是“关于潘石屹除名的通知”。尽管想到了单位会不同意,想到了单位可能会找他谈话,但是却没想到会被除名。强烈的失落感让潘石屹郁闷了好久,但也坚定了他下海的决心——现在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1987年,潘石屹来到了深圳,在牟其中的公司如鱼得水,先是部门副经理,然后是部门经理,一直做到了常务副总经理。不过好景不常在,满以为人生会就此翻开一页新篇章的潘石屹却在此时又一次跌到了冰窟里——牟其中的公司倒闭了。

  此时的潘石屹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下海不是一帆风顺?因为主动积极性不高,因为不善于经营,当然也是因为他的安分守己——甘于做分内的工作,没有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成功创造机会。

  商海中的“骑兵”

  1990年的中国,有两种生意可以做:第一种是有关系的生意,比如外贸生意,比如钢材和彩电的批条生意;第二种是没关系的生意,就是尽一切可能做生意,但到底能做什么,潘石屹还不知道。

  他四处游逛,看看能不能找到生意可做。发现海口市的秀英区有很多砖厂,他想:“我也能做砖厂,尽管我不懂,但是我肯学就好。”于是,潘石屹成了一家砖厂的厂长,老板给他每个月的工资是好几百元。为什么敢于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潘石屹解释为“砖厂那么多,肯定是有市场,所以我相信砖厂的前景关键在于市场,而不是怎么做砖。”

  潘石屹动起了脑筋。如何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砖厂生意好转呢?他想到了做广告。1990年的一张《海南日报》上出现了一则豆腐块的广告,上面写着:兴海砖厂,优质红砖,每块一毛二,送货上门。此后,砖厂的电话就被打爆了,但是每次打电话说到送货上门时,潘石屹才把自己暗藏的机关透露出来:“我们送货是要收费的,一块砖一毛二的费用里是不包括运费的。”很多人在已经打了电话买砖的同时,因为每家都会要运费,所以对此也并无更多的异议。兴海砖厂的生意一时火爆。但是到了1990年年底,很多投入海南的资金陆续撤离海南,基础设施建设也处于停滞状态,没人盖房子,砖厂的生意也没得做了。

  两次为别人打工,最终都落得无疾而终,潘石屹想:“还是自己当老板最靠谱。”他开始琢磨着做点其他什么事情。

  潘石屹的眼光瞄上了一栋烂尾楼。由于缺乏资金,这栋烂尾楼急需套现。潘石屹在砖厂经营中打擦边球让他尝到了甜头,不就是卖房子吗?这事能成。

  没有资金怎么办?潘石屹决定和别人合伙,借钱做生意。

  1990年,他同冯仑、王功权、张民耕在海南省合伙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万通前身)。任务是把盘过来的烂尾楼封顶之后卖掉。从朋友的朋友那里潘石屹借了钱,年利率是20%,并且还要有50%的分红。

  1991年8月,潘石屹和朋友成立万通公司,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地产,在海南省第二波经济热潮中半年多赚了1000多万元。

  此时的潘石屹已经在海南开发了三四个楼盘,他越来越精通生意经。为了防止任何不必要的麻烦,他经常去海口市规划局查询相关土地的审批手续等是否完备,以防万一。一次,他照例去规划局查看资料,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数字:“海南省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55平方米”,这组数据把他吓了一跳:“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已经如此饱和了,赶紧撤退!”

  在考察了西北几个省之后,潘石屹来到了北京。“那个时候的北京和其他地方比可真繁华啊,钱多,房子少,看来还是要做房地产生意。”

  善于借力的“婴儿”

  其实初到北京的潘石屹做房地产还是个生手,他对于北京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生活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不过,他是个善于借力的人,从当初下海开始,他的这种借力就无处不在。做砖厂厂长借老板的力锻炼了能力;卖烂尾楼时胆大心细,联合了3个朋友,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形成了自己做生意的规则,那就是不墨守成规。到了北京,他愈发认为自己要做“婴儿”。

  他这样理解婴儿的借力:“婴儿更需要周围人的爱和注意力,婴儿更平和、更圆润。所以如果做一个婴儿,便能团结周围所有的人,这种借力便无处不在。”和很多老板脾气暴躁,唯我独尊不同,潘石屹为人谦和,笑容常在,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做“婴儿”,能够借力的先天性格优势。

  当然,潘石屹的借力不光从朋友那里借,还从他的夫人——张欣那里借。

  “我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张欣在剑桥这样最好的大学里深造,她走的是精英路线。而我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上普通的大学,然后下海做生意。有人说她是海龟,我是土鳖,矛盾和冲突肯定很多。在澳大利亚度蜜月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完全不一样,我们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差点离婚。”不过,正是互补型的婚姻,潘石屹才从中获取了很多灵感和新鲜血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大规模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大量中小型公司在迅速崛起,做建筑的张欣敏感地预见到网络技术将要对未来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潘石屹欣然采纳,和张欣在自己的第一个项目SOHO现代城中首次提出了SOHO(小型办公、居家办公)的概念,为都市里年轻专业人士和中小型公司提供灵活的多功能空间,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房地产实际上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行业,房地产开发商的工作就是把不同的社会资源和劳动力有机地聚合在一起最终生产出房子这种产品。我们公司的工作也一样,不同的可能就是我们用的是世界上最强的队伍。我们请国际优秀的建筑师为我们做设计,请美国华尔街最优秀的投资银行帮我们上市,请最强的劳动力帮我们施工,我作为房地产发展商就是把握产品的灵魂性的东西。这个灵魂性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观念,是精神活动的结果。”

  无论做“骆驼”还是做“婴儿”,他都说自己想说的话,穿自己想穿的衣,走自己想走的路,盖自己想盖的房子,这是潘石屹心目中的自由。无论说话、做事还是行文,潘石屹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羁绊。敢说敢干敢负责任,喜欢创新,没有权威意识,这就是潘石屹推崇的网络精神。

  (据企业观察家)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