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贵州是中国经济版图上唯一的一块白布。这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它的确反映了贵州经济落后的现实。由于大山的隔阻,贵州的每一步发展都要付出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在严酷的环境面前,贵州供销合作社人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自2007年实现扭亏为盈以来,5年迈出了五大步,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2011年比2010年平均增长40%以上,增幅跃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跨入了良性循环、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贵州省社已连续3年获贵州省政府目标考核一等奖;连续两年获总社目标考核一等奖。贵州省供销合作社人正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这块“白布”上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践行为农服务宗旨
助农增收再上新台阶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铿锵脚步,贵州省社系统“新网工程”的建设如火如荼,网店星罗棋布。据省社主任张达伟介绍,贵州5年来已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成了“农家店”12445个,覆盖了72%以上的行政村,并且每年以1000多个的速度增加。2011年全省村级综合服务站助农增收34824.6万元,为农村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农民们兴奋地说:“哪里有我们的需要,哪里就有供销合作社的服务;我们需要什么,供销合作社就提供什么,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哪!”
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在农村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所有市(州)、县都建立起了完善的化肥淡储体系,化肥仓储、连锁配送体系日益完善,销售量逐年攀升。2011年全省共销售化肥187.5万吨,为目标任务的144%,对稳定市场、平抑物价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贵州连续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各级供销合作社采取增加供应网点、延长营业时间、开展预约订货和化肥赊销、以农产品换化肥、拆零销售、送化肥到村寨和田间地头等多种经营措施和服务方式,确保农业生产用肥。
盘县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只要农民需要,再大的风险、再难的事我们都要干好。”贵州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盘县农资公司主动将300多吨化肥送到农民手中,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
此外,金沙县、麻江县、都匀市等县市的社员股金服务部、小额贷款公司等也为当地“三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2011年贵州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助农增收14.44亿元,为省政府下达8亿元任务的180.5%。
社属企业生机勃勃
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
贵州各级供销合作社对社属企业的资产及土地全面进行清理、确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社属企业进行改制、重组,盘活资产,提高效益;还通过整合资源、直接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建设了一批项目,力求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目前已建立各级龙头企业36家。如由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四级供销合作社共同投资组建的茅江酒厂,为了做强做大,已经由北京中民建公司投资入股,投资规模达3.5亿元;省社与湖南省茶叶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组建贵州茶叶有限公司,将大力发展贵州茶叶的加工和出口,拟在省内建成10个茶叶加工厂,打造贵州茶产业的龙头企业;省农资公司与平坝县联合兴办的省级合作经济示范产业园已经开工建设;在贵定县建设的茶技术茶文化科研教学实训基地已经启动。这些重点项目将成为贵州供销合作社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此外,各基层社也紧密结合当地特点和优势,大力开发当地土特产品,带动农产品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安顺市供销合作社天元公司与普定县联合建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已达1.6万多亩,且正向“整乡推进”的方向发展;盘县供销合作社开发薏仁米加工项目带动薏仁米种植2万多亩;遵义县社的高粱、辣椒种植基地,以及余庆县社、黎平县社、金沙县社、贵定县社等数十个县社发展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毕节市社还为23家社属企业办理了进出口许可证,并组织参加了多次国际国内的农产品展销会,将它们开发的荞麦、辣椒、芸豆、板栗、核桃、马铃薯等土特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贵州各级供销合作社还积极参与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目前共建设商品交易(批发)市场84个,2011年实现交易额35.57亿元,为考核目标的237.6%。对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居民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和涉农协会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1年,贵州省社制定了《贵州省供销系统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及运行监测办法》,加大了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全省已评选和建立全国总社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5个,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92个。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930个,涉农协会113个。
据悉,贵州省社起草并于2011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定稿的《贵州省供销社“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已经组织实施。由省社主动协调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省农委等部门,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起草的《贵州省促进供销合作社发展条例》(草案),已经列入201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