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井不忘挖井人。老头子,快过年了,在咱缺钱的时候,是信用社的李主任上门调查,解决了咱的燃眉之急,支持咱们搞大棚,今天你到信用社去一趟,一来把这两天卖菜的钱存上,二来也给李主任他们送点新鲜菜,让大伙尝尝鲜,表达一下咱的感激之情啊。”老伴催促着满仓老汉快起床。
“中!”满仓老汉一边应着声披着衣服,出了大瓦房,向村头的大棚蔬菜区踱步走去。
说起今天的成就,满仓老汉感慨颇多。前年镇里搞产业结构调整,满仓老汉的村子改变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种杂粮的传统,开始搞起反季蔬菜种植。一开始是三五家,没想到后来见了效益,大家都开始搞。
满仓老汉前年刚给二儿子操办了婚事,大儿子又考上了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愁得他在屋里直打转儿。琢磨来琢磨去他想到了信用社,他知道信用社不光能存钱,还能贷款。可他活五十多岁了就不知道贷款是咋回事,需要啥条件。
正在他发愁着之时,镇上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深入各村走访调查农户贷款需求,说是叫什么“农信进万家”活动,为广大老百姓和中小企业客户送资金、送服务。
等人家上门来了,满仓老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信用社工作人员讲了自己也想搞大棚的想法。不到半个月,经过调查、审批、办手续,资金就打到了老汉在信用社开立的小额农户贷款卡上。这贷款卡既能用来贷款,又能往外支钱、汇款,方便极了。钱一到位,老两口就像年轻了二十岁似的,起早贪黑地忙活,像呵护新出生的孩子般地给大棚里的每棵菜施肥、浇水。在乡农业技术员和信用社信贷员的指导下,满仓老汉的大棚当年就见了效益,还了贷款不说,还买上了一部电动三轮车用来发菜,这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到了自家的棚前,满仓老汉打开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大棚里面各式的蔬菜长势喜人,眼看着春节就要到了,这时候菜上市肯定又能卖个好价钱。满仓老汉想的快陶醉了:“一定要挑最好的蔬菜采摘下来给李主任他们送去。”
这时,棚外响起一阵“突突……”的摩托车声。怪了,难道是镇上收菜的老客这么早就来了?
门帘一挑,信用社李主任和信贷员披着大衣向手掌哈着气走了进来,头上似乎还顶着一层白霜。
“满仓大叔,您好哇,这不快年底了嘛,吸储收贷工作比较忙。今天我们抓空到咱们村子里转转,看看大棚菜的长势与销路,做一下回访。怎么样,这几天收入不错吧?”
满仓老汉忙不迭地答应着,一边张罗着为他们摘点新鲜菜。
李主任摆摆手,“大叔,信用社可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帮大伙儿走上致富路是我们的责任,今后只要您的大棚经营的好了,常到信用社存款,就当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了。另外联社还特别订购了一批农业种养殖的书籍,其中有《大棚作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等,今天特地给您捎来了。”一番话唠得满仓老汉心里热乎乎的。
一阵谈心之后,满仓老汉目送着李主任他们向下一户走去。早晨初升的太阳红彤彤的映红了东方,晨起的鸟儿在清新的空气里欢快地鸣唱,预示着美好幸福一天的开始。
满仓老汉心里琢磨着,本想给人家送点“礼”,没想到让人家送了“礼”,这下子可咋向老太婆交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