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项目带动 助推产业升级
□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裴少华
近年来,天津市供销合作社着力在建网络、上项目、搞联合、促转变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城市供销合作社发展之路,各项经济指标每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年,全系统营销总额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21%。
天津市社通过突出项目带动,促进转型升级。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新型业务的开拓,坚持每年上一批新项目,现已累计投入33亿元,建成64个重点项目,拉动整体经济增长30%以上,效益贡献率达到50%以上。如:17万平方米的静海金桥国贸中心、4.8万平方米的劝宝购物广场、4.3万平方米的宁河商务中心,都是当地的标志性商业设施。这些项目的建成、营业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一是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对一些重点企业实行投资倾斜、重点扶持,以新项目突破发展瓶颈、带动规模扩大、助推经营转型,使一些骨干企业快速壮大。截至2011年底,市社已有7个企业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15个企业年创利500万元以上。二是带动了经营结构的优化提升。一些项目的快速建成投产,有效地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带动了企业战略重组,加快了主导业务整合提升,使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涉农产业、冷链仓储物流、加工生产、房地产开发、资产资本经营等主导产业迅速扩张,基本形成了主业突出、多元发展、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三是带动了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把有效的资源向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集聚,带动一些低效、闲置、分散资源的有效盘活和优化配置,使资源的利用效能不断提升。同时,用项目整合社会资源,以小的资金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本,产生了较好的集聚效应。
市社还着力在提升网络水平上下功夫。在占领中心城区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向乡村和新型社区延伸,构建起较完善的经营服务网络。同时,不断推动网络建设提层次、上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加快自身发展的带动力量,带动了多业态发展,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壮大,推动了农超对接的开展。
此外,市社还通过推进联合合作,实现快速发展。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实力提升,市社就积极引进、借势借力、联合发展,有力地突破了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遇到的瓶颈。
党政重视 部门支持 合力助推事业发展
□ 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主任 薄连根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下,在多个职能部门支持下,全力推进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使全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2011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224.43亿元,同比增长31.1%;利润总额2.95亿元,同比增长39.68%。供销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中,有两点经验至关重要。
第一,争取党政重视,为“新网工程”建设优化外部环境。
区社多次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与各盟市、旗县党委政府沟通对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他们对供销合作社发展给予了诸多方面的扶持。一是政策扶持到位。2009年,国务院40号文件下发两天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区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配套文件,成为全国第一个制定贯彻落实国发40号文件的省区。二是体制保障到位。2011年初,自治区编委下发了《关于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增加机构调整职能的批复》,明确了新时期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8项职能任务,同时批复将区社职能处室进行调整和增加。三是工作支持到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为群众办“十二件实事”和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工作安排及任务分解的意见》中明确“2011年自治区将加大对农村牧区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本级安排物流、内贸专项及‘新网工程’专项资金1.8亿元,重点支持新农村新牧区现代化流通服务网络等建设”,并将任务分解由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负责实施。四是措施推动到位。2011年9月,自治区政府在赤峰市召开了全区旗县级供销合作社流通服务网络改革发展现场会,有力地推动了全系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协调部门支持,为“新网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区社积极主动地与自治区财政厅、发改委、商务厅、工商局、国土厅、地税局和银行等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沟通协调,为“新网工程”建设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促成自治区政府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北京签署了《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战略合作备忘录》。向总社和财政部争取了“新网工程”建设资金。2007年以来,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得到中央财政支持项目145个、扶持资金9770万元。二是积极协调,自治区财政厅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实施办法》。财政拨付“新网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从2010年的2000万元,到2011年的8000万元,再到2012年的1亿元,支持力度逐年加大。2010年、2011年自治区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15293万元,支持项目113个。三是广开融资渠道。与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签署“金融支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内蒙古商业银行签署参股2个村镇银行协议。近5年来,全区“新网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达34.94亿元。
推进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
□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主任 袁静波
近年来,江苏省供销合作社高度重视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针对基层社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制约,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把基层社打造成为自主经营的实体、为农服务的载体、辖区内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形成“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的思路,并确立“三步走”的建设目标,即:到2012年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完成率达到50%,2013年达到70%,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三位一体”建设任务。为实现这个目标,省社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第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针对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现实,省社重点落实3项制度。一是全面推行挂钩联系制度。省、市、县三级供销合作社班子全体成员定点挂钩270个基层社,靠前指挥、具体指导。通过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二是实行调度分析制度。省社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分析会,掌握进度、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积极应对。三是健全督导考核制度。省社按照标杆社、示范社、样板社、达标社4个层次,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每年组织两次全系统互评互查,对照指标体系,确定相应达标等级,强化了对工作的刚性考核,保证建设质量。
第二,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各级供销合作社采取办培训班、研修班、组织实地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化认识、开阔眼界。2011年启动了“三千一万”培训工程,即用3年时间完成对1000名机关干部、1000名基层社主任、1000名社有企业管理者、1万名农产品经纪人的系统培训。同时,还多次组织13个省辖市社和部分县级社负责同志赴其他省、市、自治区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省社联合省委党校、南通商贸学校,先后举办了6期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研修班,对594名省总社机关干部和市、县(市、区)社班子成员、基层社主任进行全面培训。
第三,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省社一方面在苏南、苏中、苏北先期调研、制定方案、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及时总结,全面推广;另一方面在推进工作中,大力实施省级“三社”精品工程,在全系统现已培育了50个基层社“标杆社”、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0个为农服务社“样板社”和320个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达标社”,为系统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做出示范。2011年,江苏省社召开全省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流动现场会,促进各市县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需要凝聚多方力量、争取多方支持,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江苏省社重点与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精神相结合,与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相结合,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推进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的发展,打造为农服务平台。
布点、连线、织网 把“珍珠”串成“项链”
□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 焦锦淼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围绕“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大局,建网络、抓企业,全面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加快流通网络改造步伐,把“珍珠”串成“项链”,提高网络运营水平,进一步夯实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基础。2011年,系统购销总额3345亿元,同比增长40.6%;实现利税26.1亿元,增长45.9%。
河南省社抢抓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谋划供销合作社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网络运营水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以建设乡村超市为重点,把“点”布好。采取自建与联建、改造与加盟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乡村超市建设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相统一、速度与效果相协调。目前,全系统建立各类乡村超市、连锁店6.4万个,经营服务网络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大的行政村。其二,以区域性配送中心为载体,把“线”连好。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全系统建设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727个。省社投资建设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中原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商城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项城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已交付使用。与上海华一集团联合投资18亿元建设的农商新天地农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投资5.7亿元建设的占地1000亩的棉花物流配送中心、投资3.2亿元建设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及大河文化博览园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全省市、县供销合作社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率分别达到70%和30%以上。其三,以信息化为手段,把“网”织好。省社投资840万元建设了省农副产品综合信息平台,采用互联网技术把乡村超市、配送中心、龙头企业、生产厂家联起来,把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等环节串起来,构建规范、合理、安全、开放的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河南省最大的物流信息网,全面提升网络运营水平。
此外,河南省社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社有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等方面。省社将围绕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服务中原经济区,突出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改革,完成经营网络铺天盖地、社有企业顶天立地、合作组织连天接地,实现由只管理系统逐步向引导全行业转变,由资产性经营逐步向商品性经营转变,由一元化业态逐步向多元化业态转变,由经营性服务逐步向经营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并重转变,由传统管理模式逐步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力争用3至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涉农骨干龙头企业50家、50亿元以上的100家,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5000家以上,购销总额达到1万亿元左右,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重建 改造 提升 不断创新组织建设
□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 张彦惠
近年来,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将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体制改革作为全系统重点工程,实现了全省供销合作社组织建设的重大创新,为供销合作社在“三化同步”中实现快速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并取得初步成效。
2011年,河北省社新建和改造基层社648个,其中新建280个,改造368个。基层社的发展增强了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组织联系。基层社积极吸纳农村能人、大户农民个人社员、村“两委”干部、乡镇干部及专业合作社、法人企业等团体社员,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密切了同农民的经济联系。以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明晰新型基层社产权关系。新型基层社覆盖了辖区内80%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不仅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的服务,还拓展了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等新型为农服务领域,同时积极发挥社团组织功能。
为推进基层社组织建设,省社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审时度势,启动改革。2011年初,省社党组、理事会做出了着力推进基层社组织建设的工作部署,提出争取用3年时间,在全省所有乡镇基本建起“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其次,立足实际,创新发展。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民有、民管、民享”的办社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供销合作社主办”的指导原则,改革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体制,完善服务功能、改进管理方式、增强经济实力、强化带动能力。二是创新发展方式,用多种模式建设。即:空白乡镇抓重建,基础薄弱的抓改造,实力较强的抓提升。三是创新运作机制。除依法制定《章程》,规定各项标准,还确立开放型组织结构,以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协会为主要载体,集聚社会资本和法人实体,形成党组织、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再次,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省社统一部署,明确要求,由省、市、县各级供销合作社组建督导工作组,全面督导改革,通过推广固安、阜城等县社及保定市社14个典型的经验,加强示范引导,并加强考核,确保质量,保证改革的效果和质量。
此外,河北省社把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力打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拼搏”的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队伍。深入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扩大了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影响。
推动产业转型 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 张泽洲
近年来,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按照“两通两转两推进”(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农村资金融通,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产业转型,提升为农服务实力与水平,在改善民生、缩差共富和统筹城乡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庆市社把发挥网络优势,构建流通体系作为重点工作推进。针对加快鲜活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重大课题,市社多策并举,构建功能完善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第一,加快网络建设,抢滩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市社积极探索农超、产销对接,建设、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系统、配送中心和社区超市店,推进鲜活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建设,提升流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主要推进以下建设。
“一个场”:以区域性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为龙头,加快建设主城、区县、乡镇三级批发交易市场,上联生产基地,中进仓储配送中心,下入超市、社区店。2011年全市供销合作社共改造、升级农产品市场45个,市场总数达113个,年市场交易额57亿元;市农产品集团与10个区县政府签订了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签约土地达5200亩。
“一个店”:投资建设“绿优鲜”农产品超市社区店,市农产品集团通过直营、控股收购丰源、华冠连锁超市,2011年已建成“绿优鲜”社区店47个,营业面积3.5万平方米,日销售额60多万元, 390个专业合作社生产的2500多种产品进入 “绿优鲜”社区店销售。
“一张网”:整合全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内部管理、业务经营、农超对接”为一体的全市供销合作社信息化网络系统。
第二,围绕优势产业,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为抓手,以社有涉农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菜、猪、牛、蜂、药、花”六大特色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主要推进以下产业。
“一把菜”:打造潼南优质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武隆、黔江优质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基地小冷链、分拣及粗、精加工业务。
“一头猪”:围绕生猪全产业链,并购重庆市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建设种猪繁育和生猪产业化养殖基地,推进饲料生产、肉制品加工和终端连锁销售。
“一条牛”:并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满实业有限公司,控股重庆牧牛源牛肉食品股份公司并包装上市,在内蒙古多伦县推进“西门塔尔”生态肉牛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建设。
“一群蜂”:整合全市有影响力的养蜂及蜂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共同组建重庆市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巴山区、武陵山区控制蜂源,建设精深加工基地,生产有机绿色蜂产品。
同时,市社积极发展科技农业,通过专业合作社,集中种植“九大仙草之首”铁皮石斛。建立名贵花卉合作经济产业园和交易市场,种植非洲菊、大花蕙兰、玉簪、萱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