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歙县
中国十大历史名茶——黄山毛峰发源地
中国扁形茶鼻祖——顶谷大方发源地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山贡菊原产地
不久前,歙县召开了全县茶业工作会议,还出台了《歙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歙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歙县茶产业发展奖励实施意见》等文件。“十二五”期间,歙县茶产业究竟怎么发展,县委、县政府有什么发展思路,如何实现所确定的目标?就此,记者采访了歙县人民政府县长黄仁麟。
记者:黄县长,据了解,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茶业,茶业在歙县究竟处在什么位置?请您介绍一下歙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黄仁麟:歙县是中国名优茶之乡,也曾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县,茶业不仅是歙县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歙县农业的支柱产业,更是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民生产业。作为全县最富特色、最具潜力和最有可为的优势产业之一,茶业在促进歙县农业发展和助农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歙县茶产业发展克服了早春气温低、雨雪天气长、茶叶开园推迟及五六月份发生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水平,全县茶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现在:一是茶叶产销形势平稳向好。全县茶叶产量8600吨,产值5.1亿元,分别增长14%和46%;均价达60元/公斤,增长29.8%;全县茶业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二是名优茶增幅比重上升。全县名优茶产量2800吨、产值3.8亿元,分别增长10%和38%;均价136元/公斤,增长26%;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33%和75%。三是茶叶品牌推介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开展茶叶开园节及摄影采风活动,组团参加第七届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上海)博览会、2011世界茶产业黄山论坛、山东济南茶业博览会、中安在线等网络媒体记者茶乡采风行等重大活动,歙县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黄山茶业集团和翠绿茶菊两家省级龙头企业通过开设“顶谷大方”茶叶专卖店、“翠明缘”品牌茶楼等方式,拓展了宣传范围,增强了宣传效果。
记者:要做大做强茶产业,歙县的优势在哪里?
黄仁麟:“十二五”时期,我们的茶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首先是政策机遇好。安徽省、黄山市主要领导对茶产业发展高度关注。2011年6月省委书记张宝顺来黄山,指出黄山市茶叶年产量占全省的一半,必须把茶财富做大做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市委书记王福宏在全市茶业经济工作会议所作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茶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广阔前景,理清了我们发展茶产业的思路,给我们深刻启发。省里市里拿出资金,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用足用活用好。其次是发展潜力大。从市场看,歙县茶业经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两条腿”走路,在保持以山东、北京、上海等省、市为主阵地内销市场的同时,逐步巩固拓展了欧盟、中东及非洲等国际市场。从自身看,我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但我们的亩均单产、亩均效益还比较低,茶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在二、三产业延伸方面,也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从消费看,茶叶这一人们的日常饮用品,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消费方式越来越多元,未来的市场空间在不断扩大。可以说,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再其次是生态环境好。歙县山水翕聚,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78%,大气和水常年保持国家一级、一类标准,这为茶产业的发展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生产的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银钩、黄山绿牡丹等名茶,相继作为国礼茶,声名远扬。
记者:“十二五”歙县茶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黄仁麟:歙县茶业“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全县茶叶亩产值达3000元、茶叶初级产品产值超7亿元、茶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的目标,努力跻身全国茶叶综合实力“十强县”。
做大做强茶产业,不能光喊口号,不能光提大而化之的要求,更不能盲目投入。当前我县要做的是立足实际,通过政策的方法、激励的方法,来引导茶农、企业发展。关键要把广大种茶人、做茶人、卖茶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为推动茶产业在持续发展中实现新的提升,我县结合县情实际,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歙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就整合涉农资金,加强基地建设,推进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作了相关规定。这些政策,对推动全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茶叶经济效益,促进茶农稳步增收,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县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调优产业结构,夯实基础设施。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发展新型规模化茶园,用市场的办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建设企业生产基地。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结合文化、旅游做足茶产业文章,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将茶业综合效益搞上去。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强精深加工。在企业发展上,首先要集中力量,加强培训,培育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企业家队伍,为发展壮大茶产业提供支撑。其次,大力推进茶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设备改造和工艺改进步伐,鼓励茶企业发展壮大。再其次,鼓励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申请专利,延伸产业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三是依靠科技支撑,提升产品质量。注重茶叶质量安全,重点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做好茶园统防统治工作。要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杜绝各类农残超标。通过科技创新、工艺改进、设备更新等综合措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特别要加强茶叶初加工环节的监管,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四是加强品牌打造,扩大市场影响。我县茶叶品种多、品质好,也有一批名牌产品,但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形象,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我县将针对品牌宣传软肋,强势开展对外宣传、展示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推介活动和茶事活动,进一步扩大歙县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记者:做大做强歙县茶产业,县委、县政府还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黄仁麟:市委书记王福宏曾说过一句话:“发展茶产业,我们怎么认识都不为过,怎么努力都不为过,怎么支持都不过分!”大力发展茶产业、加快振兴茶经济,是我们既定的目标。歙县近几年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据统计,通过对上争取和进行涉农资金整合,每年用于支持茶产业的资金近1000万元。“十二五”期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具体执行中将把握以下四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确保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思想统一,力量集中,步调一致。要求和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进一步研究茶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工作,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从而推动全县茶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政策措施、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强势开展对外宣传、展示活动,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开发一批新产品,打响歙县茶业品牌。三是积极对上争取。掌握信息,把握机会,争取更多国家及省、市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四是抓好招商引资。瞄准江浙沪等发达地区,主动出击,努力将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综合优势吸引过来,借助外力,促进歙县茶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