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沈从文 追求心中“女神”拉胡适做媒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在中国文坛上,沈从文和张兆和是有名的师生恋之一。这段差距悬殊的感情之所以成功,在于沈从文“奴隶”般的锲而不舍。

  “癞蛤蟆第十三号”

  1928年,沈从文在中国公学的第一堂课,就闹了笑话。他在慕名前来听课的学生面前呆站了十分钟,然后又用十分钟念完了原先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然后看着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沉默。最后,他只好在黑板上写着:“今天是我第一次登台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大笑不止。

  目睹沈从文出洋相的女生中,就有他日后苦苦追求四年,最终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江南名门,家世显赫,人又长得漂亮,身后有大批追求者。张兆和曾把追求者进行编号。在当时众多追求者中,沈从文并无优势,小学没毕业,又没留过洋,也不是教授,性格又很木讷,用二姐张允和的话说,他只能算是“癞蛤蟆第十三号”。

  沈从文没有勇气当面表白,就开始写情书。张兆和收到沈老师的第一封情书,上面只写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张兆和没有回信,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然而沈从文的来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厚,让她不胜其烦。

  得不到张兆和的回应,沈从文开始软硬兼施,寻死觅活了。很快,学校里谣言四起,这让声名清白的张兆和不堪重负,她决定找校长胡适去“揭发”老师的不当行为。岂料,在此之前,沈从文因为追求不到张兆和曾跑到胡适那里哭诉,胡适说他会出面帮他一把。张兆和主动找上门来,胡适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

  “我顽固地不爱他!”说完,张兆和气冲冲地走了。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比张兆和更早接受沈从文的,是她的家人。1933年暑假,张兆和毕业后回到苏州,沈从文追随而来。为了给张兆和留下好印象,他卖掉了一本书的版权,买了一套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作为见面礼。据张允和回忆,沈从文造访那天,张兆和到图书馆看书了,沈从文以为她故意不见,站在门口进退无策。后来二姐允和出来,便请他到家中坐,沈从文怎么也不肯,坚持回旅馆去了。张允和“从小见义勇为,更爱成人之美”,等三妹回家,便劝她去看沈从文。张兆和不去,张允和说:“你去就说,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来玩。”张兆和来到旅馆,一见到沈从文,就像小学生背书似的,把二姐教的话一字不改地说了出来,之后,就再也说不出第二句了。

  沈从文到张家做客很受欢迎。当时张兆和的父亲和继母住在上海,沈从文没有见到,他回青岛后写信托张允和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很开明,主张儿女婚事由他们自理,张允和得到父亲的答复后,跑到邮局给沈从文打电报,:“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一个“允”字,即表示婚事得到允许,又代表了打电报之人的姓名。毕竟是恋爱中人心思慎密,张兆和怕沈从文看不懂电报,又悄悄去了趟邮局,重拍了一封:“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沈从文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追到了他心目中的“女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在北平中央公园与张兆和结婚。这位“乡下人”终于如愿以偿,喝上了爱情的甜酒。

  灵魂不自觉的出轨

  沈从文虽然是乡下人,但天性浪漫,相反,张兆和却要务实得多。张兆和曾经写信给沈从文说:“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这种家事的琐碎,让沈从文对婚姻有了不同往日的看法。其中,最能反映这种心态的,就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毕竟,在新婚蜜月里写出一部悲剧作品来,这种对比不同寻常。

  沈从文说,《边城》是他将自己“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而这种“受压制的梦”,是“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后来,沈从文含蓄地承认:《边城》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

  沈从文婚外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青子。当时,高青子在熊希龄家当家庭教师。有一次沈从文去拜访熊希龄,熊希龄不在,高青子出面接待,初次见面双方都留下了好印象。一个月后,两人又一次相见,高青子故意按照沈从文某小说描述的情节打扮自己,含蓄地表达了对沈从文的好感。沈从文何等敏感,自然心领神会,两人越走越近。

  沈从文与高青子的关系,深深地伤害了张兆和。沈从文喜欢上高青子时,张兆和刚刚生了长子龙朱,正在医院,后来一气之下回了苏州娘家。

  沈从文也很痛苦,他跑到梁家向林徽因倾诉,请她帮忙整理一下自己“横溢的情感”。最终,深爱妻子的沈从文及时刹车了。

  二姐张允和回忆,“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夕,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对我说:‘这是三姐(张兆和,此时已下放湖北咸宁)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70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

(本报综合整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