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瓜菜上市,而且海南环境污染源较少,瓜菜口感佳,深受消费者喜欢。随着国内市场对瓜菜需求的持续增长,海南冬季瓜菜的出岛前景和经济效益十分看好。蔬菜对气候、资源等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均衡供应不可能完全本地化,必须在区域间进行品种、季节性的调剂。我国大部分地区蔬菜季节性供需失衡现象严重,尤其是冬季蔬菜供应严重短缺,为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44号文件《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蓝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可见,海南冬季瓜菜对全国农产品的保障调节功能,越来越得到体现。强化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储运和市场体系,规范流通秩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都需要供销合作社发挥组织体系和销售网络的作用。
海南省供销合作社以发展冬季瓜菜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瓜菜冷藏保鲜体系等为依托,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同时着眼培育瓜菜良种,把海南打造成国家瓜菜良种繁育制种基地,并不断完善海南瓜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加快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提升海南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海南作为国家冬季“南菜北运”蔬菜生产基地的保障作用,服务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全局。
依托基地建设 保障农产品供给
结合“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引领当地农民加快结构调整,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来引导农民发展优势作物。
儋州黑皮冬瓜在全国颇有名气,儋州更是被誉为“中国黑皮冬瓜之乡”。为了让儋州的黑皮冬瓜给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海南省供销合作社指导当地农户成立了木棠养发瓜果专业合作社。早于1985年就开始种植黑皮冬瓜的木棠养发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其养,种植技术成熟、客户稳定,是北岸地区的“种瓜大王”。余其养说:“冬瓜产销节奏快,生产周期短,北岸这一带有肥沃的火山灰土,非常适合种植冬瓜。”据木棠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镇上这样的冬瓜基地有129个共13462亩,分布在22个村委会内的80个自然村,涉及农户864户,其中500多户是木棠养发瓜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为了保障冬季瓜菜的供应,供销合作社系统非常重视冬季瓜菜基地的建设。全系统目前已建立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基地18.2万亩,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也日渐提升。三亚市保港基层供销合作社加快与农村基层领头人的联合,创办了1300亩的芒果基地,并注册了“黄金果”绿色品牌商标;林旺基层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大棚哈密瓜基地;陵水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的新海游专业合作社新建2300亩冬季瓜菜基地,其中包括100亩高标准蔬菜大棚基地,并与驻军某部形成蔬菜直供关系。乐东县腾福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650亩哈密瓜大棚种植基地,带动周边300多个农户,户均年增收1.9万元。
背景链接
目前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77家,比上年增加134家。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升。全系统有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列入总社“千社千品”名录,其中乐东县景棠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腾福哈密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屯昌县宏秀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示范社,儋州市养发瓜果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百强之一。海口、三亚、乐东、定安、万宁等市、县社还加快推动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规模。
专业合作社对于组织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供销作社紧紧地围绕着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要求,统一供应种子、统一供应肥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服务,继续发动群众创办或者加入合作社,从而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种植规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组建协会 规范农产品发展
在农村,凡是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地方,也是供销合作社引领合作社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在海南省琼海市,毛豆这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产品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海南省琼海市供销合作社通过成立琼海市毛豆产销专业协会,引领当地的6个毛豆专业合作社、2000多户农民开展毛豆的种植,目前已种植毛豆280公顷,助农增收300多万元。在生产的过程中,农民出土地和劳力,供销合作社垫资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指导,并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产品。
定安县供销合作社和县商务局联合组建了“定安粽子行业协会”。协会由12家民营企业和40多家会员组成。定安县副县长符永中介绍说:“粽子行业协会制定了符合定安的肉粽生产的地方标准,从质量、包装等方面规范了粽子行业,有力地推动了粽子产业健康发展。”2010年,定安县又成功举办了端午美食文化节,使定安黑猪粽子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销售量从30万个增加到100多万个。
琼海市果菜协会从单一的香蕉种植到扩种瓜菜,从小面积到大面积,从单一品种到多种品种,从会员到农户,协会都会分期、分批给他们“充电”。协会针对一些村民因缺乏管理技术存在广种薄收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举办科技培训班、讲座。一年多来,协会先后开展了10期为农服务教育培训。
背景链接
行业协会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对推动行业发展、提高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它们是政府的帮手、行业的代言人和供销合作社工作延伸的重要载体。海南省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依靠协会组织来制定标准、推广技术,不断推动与农相关行业的规范发展。目前,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已成立行业协会16个。其中,儋州市社新成立了4家行业协会。在2012年争取各类行业协会发展到50个。此外,各市、县社以及新海农民培训学校、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省有机农业协会等各类涉农协会,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农民,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全系统全年开展为农服务教育培训130多期,全省农民有110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
完善运销服务体系 实现农产品价值
“我们这个集散大厅可以免费为农民或者合作社的社员提供场地,让他们能够在遮风避雨的大厅里销售自己的产品,摆脱路边小贩的形象。”海南乐东县景棠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郝永柱对记者说,“这个集散大厅还有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免费为当地农民的农产品进行检测,在产品源头就把好质量关。同时,每个进入交易大厅的果蔬都有自己专属的‘身份证’,实现了可追溯。这样不仅确保了食品安全,也让集散中心的品牌力更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光顾,吸引更多的商户入驻。”
为了打通农产品的产销渠道,海南乐东县社与海南景棠绿色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景棠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的产业模式,与乐东县秦标村农户合作,共同发展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在乐东县社的帮助下,合作社建成了热带农产品冷链配送集散中心。冷链配送集散中心包括3200吨预冷保鲜库,32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集散中心的冷藏功能为解决农产品“卖难”找到了解决之道,在农产品大量上市而销售困难时,农民可以选择把自己的产品存储在集散中心而不必担心果蔬腐烂影响收入。此外,交易大厅还为商户提供纸箱及包装盒的制作,让商户可以放心运送货品。现在,合作社的冷链配送集散中心已经可以辐射到乐东县周边的4个乡镇,为乡镇的消费者提供新鲜多样的瓜果蔬菜,解决了乡镇消费者的“菜篮子”问题。集散中心的建成让合作社的带动能力更加明显,合作社的社员已经从2009年初成立时的130户发展到了现在的323户。合作社的社员要比非社员每年至少多收入6000元。
另外,海南省供销合作社充分依托全国供销合作社的网络,积极组织系统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销大户参加哈洽会、廊坊国际农展会、山西农博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并与屯昌县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屯昌农博会”,积极协助市、县政府赴岛外推介农产品,为农产品运销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11年冬交会,有21个省市供销合作社组团参会,815名客商代表组织了2000多种产品参展,签订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合同71万吨,金额达20亿元。社属企业新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冬季瓜菜标准化基地建设,组织农民培训,与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采取“四统一包”经营模式,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背景链接
海南省各市、县供销合作社多方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仓库运输、冷链物流能力,淡投旺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临高县供销合作社加来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的报建工作已基本完成;琼山县供销合作社新建了库容量为1000吨和1200吨的农产品贮藏冷库;五指山市供销合作社利用副食品公司闲置20多年的仓库用地,采取股份制,投资新建了一座库容量为200吨的冷库。目前,海南省新建农副产品购销点98个,新增冷库6560个,全省冷库容量达14700吨。全年销售农副产品70.3万吨,销售额19.2亿元。
海南省商务厅把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建设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并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投入了234.8万元扶持资金。省农业厅对供销合作社邀请客商、组织农产品参加“冬交会”活动安排专项资金70万元。海南各市、县财政对供销合作社发展也给予大力支持。2011年,海口市财政支持供销合作社财政资金375万元;三亚市财政支持供销合作社专项发展资金83万元;屯昌县政府通过县社发放种苗补贴160万元。琼中、东方、儋州等市、县财政对供销合作社发展都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据统计,2011年全省财政共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资金4420多万元。
编 后
海南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光温水热资源丰富,气温变化不明显,一年四季都很适合瓜菜的生长。从全局高度重视海南省冬季瓜菜产业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海南特点的冬季瓜菜现代产业体系,不仅能持续提高海南冬季瓜菜的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在春节、“两会”等关键时期发挥国家冬季“菜篮子”工程的保障作用,从而缓解CPI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冬季瓜菜的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农民群众发展冬菜的热情高,海南省内又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特别是近年来,财政资金对冬季瓜菜产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冬季瓜菜产业的发展拥有较好的前景。而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目标的提出,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体系和销售网络,全力加入到了冬季瓜菜产业的发展中。如何才能在发展中较快地收到成效,就成了全系统面临的首要问题。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首先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把众多的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创建农产品示范基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也可以尽快将制定的农产品生产标准推广开来,促进冬季瓜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冬季瓜菜产品品质。其次,借助冷链物流系统的建立,不断完善运销服务体系。借助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来建设冷链物流系统,延长农产品的上市时间,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强了农民种植冬季瓜菜的热情。
虽然当前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已经在冬季瓜菜的生产和销售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增加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 解决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信息、技术、管理、销售的问题。行业协会则要进一步完善其内部治理、规范组织行为、加快业务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在注重会员规模扩大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结构的调整和作用的发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会员种类从农户、产销企业向科研机构等组织拓展。另外,供销合作社系统还要时刻关注农产品供求信息,使海南的冬季瓜菜生产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