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点题农业科技 农金机构再获政策利好的同时背负期望
政策铺路,农业科技发展被普遍看好。文件中,也着重提出了“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可能由此坐上政策的“快车”。
有专家称,支持农业科技,将是今年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一个推手。
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正确把握政策的导向,同时把握住自身发展的节奏,才能达到穿越“科技”热潮,在稳健发展中实现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
中央“一号文件”将本年度“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锁定在“农业科技”上。
2月1日,2004年以来第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再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体现。乘政策东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在信贷支持农业科技工作中大有作为。
农合机构
行动在前面
纪念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全国农信社金融服务产品博览会上,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展台上摆放着一个特别的“银行”——自行车银行。从2008年开始,海南省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技术员们骑着自行车,为“三农”发展带来了信贷资金的活水。
与资金一同送进村的,还有农业生产技术:贷前调查的时候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贷后回访的时候帮有需要的农民联系对接农技推广站。
目前,海南省农信社聘用的能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的人员还有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辅导员、“三农”专家等等,从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入手,真正将农业技术和信贷资金结合在一起。
在信贷支持科技型农业发展的工作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动已经在行动了。
“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是我们信贷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我们的‘大客户’,”一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客户经理说,“帮助这些客户实现了效益,我们才能实现效益。”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钟红涛也证实了海南省农信社工作带来的成效:“通过技术和资金的结合,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的不良贷款率很低,约为2%;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也给我们带来了存款的增长。”
尽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一直在持续,但是在产品设计等方面,距离实际需求的有效满足仍然存在相当距离。
把金融活水引向科技型农业,还需要再多打开几道“闸门”。
政府部门
政策再跟进
4年前,广西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始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为科技型农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针对科技型小企业、农业组织抵押担保物不足问题,积极开拓了担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租赁权抵押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
实践中,桂平联社发现,要想形成金融支撑农业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相关农业部门等各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该联社工作人员卢华说:“目前,我们联社正在与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促进支持科技型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设。”
农业科技在研发-推广-应用-产业化四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及市场风险,致使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产生了“惜贷”、“畏贷”的情绪。卢华建议:“应当由当地政府成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或由保险公司保险,一旦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因特定的风险(如政策风险、自然灾害等)导致无法收回,可获得一定程度补偿。”
钟红涛则认为,政府应当从对支持农业积极发展的金融机构予以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贴息等更为直接的方式,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目前,农业科技主要投入来自政府。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与政府一次性补贴相比,金融系统则应该是更具持续性的资金来源。
今年“一号文件”着重提出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也传递着政府对农村金融愈加重视的信息。运用综合手段,保障信贷资金对农业科技持续有效支持,政府政策仍然有待于再跟进。
监管部门
以“管”来引导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大中型银行要履行为农服务义务,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型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
破解农村金融“放活”的难题,满足“三农”发展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还需要监管政策的引导。
对此,“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确保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继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也是监管部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银监会2012年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再次强调强化涉农金融业务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鼓励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
可以预见,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或将承载更多政策利好,向更稳健处持续推进。
简 评
农合机构也刮“科技风”
聚焦农业科技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可以预见,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未来几年农村地区将迎来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与之相呼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要适时刮起一阵提升服务水平的“科技风”。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支持科技兴农中,也应提前布局农村市场,提升自身金融科技服务水平,与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
要坚持科技引领理念,把金融科技网络建设贯穿于农村信贷发展全过程;
在科技开发上,应着重开发专门的金融报表平台系统、预警系统和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对农村信贷的科技化管理。
同时,由于农村信贷涉及千家万户,为方便农民贷款和归还贷款本息,应以网络系统为平台,在乡镇、行政村等广大农村地区,安装POS机、EPOS机等支付自助终端,把现代金融支付手段延伸到偏远乡村,将“银行”搬到农户家中,农民足不出户就可轻松实现资金汇划、刷卡交易和账户查询,让农民“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金融服务。
(钟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