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厂成立于2001年7月,从当初的小作坊式经营起家,发展到目前已拥有一个2500吨冷库、十艘捕捞船,以及一家中型海产品养殖场的水产公司,这都多亏了荣成农商行持续的信贷扶持。”谈起荣成农村商业银行(原荣成农村信用社),山东省荣成市宁津顺达水产品加工厂负责人赵熙伦言语间不禁流露出感激之情。
2001年,老赵在当时的荣成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下,建立了宁津顺达水产品加工厂,建厂之初,冷库规模只有200吨左右。当时,由于荣成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手段落后,采购商来加工厂进货只能依靠现金交易。而要想将货车满载运输,所带现金通常不够,一般均需汇款补充,但农信社汇款到账速度慢,因此常常是货车先走,采购商仍留在厂内,待协调财务人员将货款划到加工厂账上后才能离开。由此造成货品流转速度慢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及整体的经营发展。
为加快资金到账速度,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要,老赵后来不得不在其他商业银行开立账户,通过其结算渠道办理与客户间的资金结算业务。
这种局面直至2007年得到彻底改变,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开通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打通了与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办理异地结算业务的通道。
饮水思源,看到当初支持自己发展壮大的荣成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完善的金融服务,老赵于2010年毅然将所有的结算账户转回到荣成农村商业银行,以此回报长期以来对其企业发展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随着农信银电子汇兑、银行汇票、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的开通,老赵通过荣成农村商业银行与全国各地客户资金结算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且随着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手段的完善,老赵与客户的交易再不受银行网点营业时间的限制,24小时随时可结算货款并保证随时发货。结算手段畅通了,老赵的冷库货品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大,2011年仅水产品加工厂的产值就达到1.8亿元。
提起像老赵这样一批老客户的回归,荣成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卢均平感触颇深,他坦言:“没有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建立的全国性支付清算平台,荣成农村商业银行就无法实现服务的转型。”
在没有开办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以前,由于汇路不畅,加之当地居民对异地支付结算的需求日益增长,荣成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方面曾遇到严重阻碍。
当时该行全部71家机构网点只有4个网点开通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45%的企业结算业务要通过同城交换和其他商业银行代理结算,手续繁琐,资金到账速度缓慢,因此使得很多由该行多年扶持起来的优良客户,不得已前往他行开立基本账户,结算资金也随之大量流入他行,造成荣成农商行支农资金得不到有效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支持“三农”工作的开展。
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开通后,不仅促进了一些老客户的回归,完善的服务手段也吸引更多客户前来开户办理业务,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荣成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截至2011年末,该行存贷款规模在当地二十家金融同业中,市场份额均达到3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