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
1812年,英国未来的伟大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出生。这一年,全英国共出版了66部小说,而如今,仅在美国每年生产的小说就超过3万部。到这一年为止,英国人写作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已经快有100年的历史了——文学批评家通常把1719年出版的丹尼尔·笛福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当作英语小说文学的起点。从1837年至1901年的整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共出版了6万部小说,在现在的读者能脱口而出的几部中肯定有狄更斯的小说。
在狄更斯的时代,图书喷涌出版是因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一方面是文化可以标价,另外一方面文学研究开始兴起,小说也像其他精英文化一样被学院研究。到了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成立,1917年普利策奖设立,在那时,英国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如果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在狄更斯还活着的时候,他会获奖吗?不太会。在20世纪初,他的写作方式遭到文学评论家的嘲讽,他们甚至对复杂的乔伊斯、伍尔芙都不怀好意。但普通读者至今还在读狄更斯的小说。
使写作成为职业
狄更斯之前,在英国,没人会把写小说当作职业,更不会有人能以小说写作谋生。那时许多小说由那些郊区小姐创作,当时最成功的小说家是勃朗特姐妹和简·奥斯汀。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小说的作者不可能署上她们的真名,“By a Lady”是相当多小说的作者。这是小说出版业的婴儿期,当时英国的识字率也只在50%以下。对于中上阶层来说,小说是愚蠢、淫荡、有毒、粗俗的玩意。
到1870年,狄更斯去世,英国人为失去这位职业作家和出版人而悲痛。出版了大量小说的狄更斯,拥有一大群读者,创作了大量人物——从奥利弗·退斯特(《雾都孤儿》)到小蒂姆(《圣诞颂歌》)——所有这些成为道德试金石。直到现在,狄更斯的伟大也不容置疑,把狄更斯逐出文学殿堂就像卢浮宫把蒙娜丽莎变卖一样。
狄更斯是个写小说的天才,他既能吸引那些所谓有教养人士读者,而底层人士也喜欢读他的小说。所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也说:“狄更斯的人物没有内心生活,他们恰当地说了他们该说的话,但是无法想象他们说任何别的事情,他们从来不学,从来不想。而另一方面,狄更斯能够到达简单的人,而托尔斯泰则不能。托尔斯泰的人物能够跨越边界,狄更斯的人物可以画在香烟画片上。”
150多年来,狄更斯和他的小说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圣诞颂歌》里,狄更斯描绘了一番伦敦圣诞飘雪的景象,他对圣诞节期间的通俗描写,成了我们现在过圣诞节的最早图景。从某种角度讲,狄更斯创造了圣诞节的现代理念。
我们常使用的一个口头禅是“狄更斯笔下的”,这几乎成了现代描绘贫穷的最容易的表达方式。今天很多戏剧都受到狄更斯在19世纪使用的创作方式的影响。虽然那个年代还没有电影,但通过他的描写,狄更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以及镜头特写。一旦电影出现,他的作品就启发了大量的早期电影。所以在无声电影时代,狄更斯作品改编的电影就有100个版本左右。
多年的法院工作经历,使狄更斯的小说经常出现庭审场面。所以有法学家认为,《匹克威克外传》和《荒凉山庄》值得推荐给法学专业学生阅读,比如《荒凉山庄》中大法官法庭上发生的故事,是对时代的公正制度几乎赤裸裸的抨击。阅读狄更斯的小说,几乎就是在回溯19世纪法律史。
狄更斯重写的文学传统,让他自己也被置于文学史中心。作为一名写作者,他精力旺盛,极具野心和天赋。狄更斯用他的一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和小说家职业的看法。在他之后,写小说成了一门有文化的工作,在有趣和教养之间得到了平衡,这在英国很重要。他的读者感到,作者通过小说在直接跟他们说话,当然狄更斯就是这么做的。与此同时,他通过营造亲切的文风培养了一大批读者。
狄更斯也是第一位用广告营销方式推广自己小说的作家,狄更斯自己都说,他是无法模仿的。随着读者的增多,狄更斯也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在创作《大卫·科波菲尔》期间,狄更斯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抗议小说里暗示Mowcher小姐将会受到大卫少年时代好友小艾米莉设计的诱惑。狄更斯回信作了解释。狄更斯就是这么注重读者的感受,因为读者崇拜他,所以他觉得自己应对其负有责任。一个写小说的人,在150年前受到的追捧一点都不亚于如今的娱乐明星。部分为了满足读者的狂热,已经很虚弱的他也会在旁人搀扶下上台讲演朗读,让读者听到他的声音,当然部分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狄更斯的年代,尽管英国小说家一般只能从英伦本土获得收益,在海外发行再多也赚不了钱,所以他们不太会关注海外市场,更不会跑出去跟海外读者见面。也是狄更斯,为了海外读者登船长途旅行并维护自己的权益。当时美国的很多杂志盗版狄更斯的小说,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在美国的版权,制止了盗版。他还呼吁发起写作者联盟。作为出版人,他还悉心栽培了多位有天赋的年轻作家。他希望写作者能真正从他们的写作中获利,并能通过写作为生。
曾不断跳槽
在靠码字吃饭之前,狄更斯做过法务学徒,法院及议院速写记录员,戏剧表演者,然后才是记者。狄更斯在各个行业之间频繁跳槽,也追问自己该做什么。他在20岁时想当演员,试镜前他写道:“瞧!我又可能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了。”在狄更斯的许多小说中,都会有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年形象,这可能来自狄更斯的少年创伤。由于父亲因债务被送进监狱,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打上了贫穷的烙印,成功且富有成为他的人生目标。
传记作家罗伯特·道格拉斯·菲赫斯特笔下的狄更斯,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年轻人。1836年是狄更斯一生的转折点,那一年,24岁的狄更斯不仅和凯瑟琳在圣路德教堂举行了婚礼,有4个出版社同时向他约书稿。他也开始变得有钱了,仅《匹克威克外传》就为他获得额外收入500英镑,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就在之前,为了生计,记者狄更斯为《月刊》杂志撰写各类生活速记短文,也赚不了多少钱。1838年,狄更斯26岁,他用“查尔斯·狄更斯”为笔名,在之前他叫“博兹”,已经写了数量庞大的随笔,当然还包括畅销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在1838年,他就同时写《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克贝》两部小说。
狄更斯曾说:“如果步伐不再轻盈,脚力不再充沛,我想我宁愿自爆死去。”这位作家有着疯狂的精力,通过写作宣泄,直到耗尽一生。壮年时代的精力挥霍,使得他在50多岁的时候就过早衰老,饱受痛风、痔疮、神经痛、中风折磨。晚年照片上的狄更斯,脸色蜡黄、胡须斑白、满脸沟壑。
克莱尔·托玛琳在《查尔斯·狄更斯的一生与他生活的时代》中说,狄更斯的小说悲伤、欢笑、愤慨、伤感,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有其独特地位。他用欢乐、打趣、义愤、充满感染力的叙事方式,给英国人讲关于穷人的故事,关于善与恶的故事。狄更斯在1870年去世,享年58岁,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狄更斯去世后,鲜花摆满他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在普通读者那里,狄更斯是他们的朋友。他在小说里把故事融入了大众的血肉。
(《东方早报》石剑峰)